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常用表格 课题 《凤阳花鼓》 课型或模块 学唱课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演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希望学生在熟记旋律的同时了解热爱民族音乐文化,感受不同民族民歌的韵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看、听、唱、模仿等学习方式,学唱第一声部,尝试边唱二声部边为歌曲伴奏,巩固四分休止符。同时能击拍视唱其主旋律。 3、知识与技能目标 用击拍唱谱的方法学会切分音演唱,并在稳定拍子的辅助下,独立击拍演唱《凤阳花鼓》的歌谱,同时尝试用锣鼓“咚锵”的声势演唱《凤阳花鼓》二声部。 教学重点 熟唱《凤阳花鼓》以及歌曲乐谱,感受安徽民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 掌握切分音节奏,并能进行二声部声势演唱。 教学内容及学生分析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打花鼓、花鼓小锣,是安徽地区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是根植于凤阳汉族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和“东方芭蕾”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歌曲为4拍子,前10个小节旋律优美抒情,后面部分则配以幽默风趣的衬词,具有浓郁的安徽花鼓的地方风格。 教学策略 视听唱结合、情境教学为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我遵循音乐教学基本理念,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环境,在教学中,通过媒体画面、小乐器等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行为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使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在复习巩固四分休止符以及学习切分音时,我力求让每个孩子都参与音乐活动中来。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我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 教具学具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教与学的评价手段运用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让学生欣赏“凤阳花鼓”表演片段;引出“凤阳花鼓”后,介绍其由来和历史,以及音乐特点。 1.欣赏的过程中思考其表演的特点 多媒体多媒体课件 用影像播放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安徽民歌的音乐韵味;视听感受后,通过对其历史的由来的掌握,间接介绍特点会比较让学生更好理解。 展开阶段 1、播放歌曲,让学生第一次完整的聆听歌曲,要求学生听完后说说音乐的情绪;2、歌曲情绪的体现与歌词中的衬词有一定的联系,让学生加以模仿;3.指导学生加入节奏伴奏为衬词乐句演唱伴奏;4.知道学生学唱《凤阳花鼓》第一声部的旋律;5.引导学生击拍学唱第二声部;6.播放课件中旋律带唱的音频,带领学生以击拍唱谱的方法演唱歌曲的一声部歌词,并且合唱歌曲两个声部。 1、初听歌曲,回答老师的问题;2、体会衬词在歌曲中为音乐情绪添加的色彩;3.感受衬词对歌曲热闹情绪的渲染作用;4.视谱聆听《凤阳花鼓》,同时击拍演唱乐谱;5.学唱第二声部的固定伴奏旋律,加入固定声势,用固定节奏为第一声部伴奏;6.学生在稳定的节拍、音高和节奏中,再一次复习巩固歌曲的曲谱。 多媒体课件鼓、锣钢琴 1-3.引导学生从对衬词的了解、模唱中感受安徽民歌的音乐特点;4.熟唱歌谱,有利于更准确的演唱歌曲;5.巩固识读乐谱的方法———击拍唱谱,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击拍进行视唱乐谱;6.在多方面的训练中,帮助学生稳定基本拍,学会打拍唱谱。 拓展阶段 观看不同版本的《凤阳花鼓》;学生可以自己创编简易的节奏律动,用歌、舞、奏的形式表达歌曲内容及情绪。 分组进行讨论和配合,表演歌曲,进行互评。 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音乐创新能力。 结束阶段 在音乐伴奏中全班分声部的演唱歌曲。 分声部演唱,加入乐器为歌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