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国论 苏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背诵苏洵有关文学常识,能说出“论”的文体特点。熟读课文,背会课下注释,并结合课下注释,能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引导启发下,能结合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时代背景,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 教学重点 1.掌握“兵、弊、互、率、完、暴、弥、至于、颠覆、再、殆、速、智力、不行、当、礼、故事、”的含义; 2.归纳多义词“得、非、或、相、势”的义项;掌握文中重要虚词“而、之、以、为”的用法; 3.总结归纳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教学难点 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的内涵。 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教学方法:赏读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 导入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 ( 《三字经》 )你知道说的是谁吗 苏洵二十七岁时,应试不中, 便焚毁了过去所写的文章,发愤读书, 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 他下笔顷刻数千言,深得欧阳修赏识, 称赞他的文章“精辩雄伟” ,以为“贾 谊、刘向不能过” 。他的文风雄健,与其两个儿子合称为“三苏”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散文名篇--《六国论》。 解题、作者简介 1.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本文属于政论文还是史论文? (史论文) 苏洵(1000─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苏轼) 三.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当时,契丹( 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 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文章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如果像六国那样贪图苟安,必然会像六国那样最终走向灭亡。 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1)弊在赂(lù)秦 (2)六国互丧(sàng) (3)率(shuài)赂秦耶(yé) (4)小则获邑(yì) (5)思厥(jué)先祖父 (6)暴(pù)霜露 (7)暴秦之欲无厌( yàn) (8)草芥(jiè) (9)与(yǔ)嬴 (yíng) 而不助五国 (10)洎(jì)牧以谗诛(zhū) (11)革灭殆(dài)尽 (12)胜负之数(shù) (13)当(tǎng)与秦相较 (14)或未易量(liáng) (15)下咽( yàn) (16)悲夫(fú) (17)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 (18)日削(xuē)月割 (19)苟(gǒu)以天下之大 (20)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gùshì) 五.课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