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大家对鲁迅先生有什么了解?他的作品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友邦惊诧”论 鲁迅 教学目标 壹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本文先驳论点后驳论据的驳论方法。 2.理解文中反语、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体会作者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愤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驳论结构和方法,明确作者是如何层层批驳“友邦惊诧”谬论的。 2.深入领会“友邦”的本质以及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求荣的行径,体会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作者简介 贰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知人论世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试图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1936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知人论世 同年,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上海,葬于上海万国公墓。鲁迅在《自嘲》里写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知人论世 代表作品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921 年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小说集 散文、散文诗集 杂文集 杂文又称文艺政论文,短小精悍、精辟犀利,有强烈的文学性,是锐利的针砭时弊的议论文,兼有“匕首”“投枪”的特点。鲁迅杂文的特点:攻击性、否定性、批判性、隐蔽性、偏激性。 文体特征 《友邦惊诧论》以时事为批判对象,针对国民党反动政府污蔑学生爱国请愿行为以及其所谓“友邦惊诧”的言论进行了尖锐的驳斥和批判。它具有议论的逻辑性和说理性,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那样中规中矩,而是以更加灵活、泼辣、讽刺、幽默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观点。 文体特征 写作背景 叁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袭取沈阳,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并要求“国联”调解。后来,《国联调查报告书》竟公然声称:中国人民有“一种极力反对外国势力之不规则的色彩”,说日本的侵略是“正当而合法”的。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号召:“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鲁迅先生愤慨至极,于1931年12月25日在《十字街头》第二期发表了《“友邦惊诧”论》,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国民政府的卖国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写作背景 文章脉络 肆 01 引出议论,树立靶子,针对国民党电文的荒谬性,拿阶级分析的解剖刀,用无产阶级的观点,对“友邦”的实质,“惊诧”的伪装和“国将不国”的奴才腔进行层层深入的阶级分析。 02 通过第一部分的分析,让学生明确文章的批驳对象和批判的切入点,为后续的深入批驳奠定基础。 (一)第一部分(第1段) 在第二部分中,通过对比论证等方法,让学生理解鲁迅如何有力地批驳敌方论点,展现其犀利的批判精神和严谨的逻辑思维。 02 用对比方法,针对“电文”中“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反动论点进行批驳。 01 (二)第二部分(第2 - 5段) 进一步揭露指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