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275958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4-06-2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6929572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件,22张
  • cover
(课件网) 中物理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新课标核心素养 新课标 新理念 创新设计 核心素养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部编版 历史(八下) 《功勋》分为八个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无名英雄于敏》《默默无闻张富清》《黄旭华的深潜》《申纪兰的提案》《孙家栋的天路》《屠呦呦的礼物》《袁隆平的梦》。 该剧取材于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将首批八位功勋人物的人生华彩篇章与共和国命运串联起来,诠释了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人生品格和献身祖国人民的崇高境界。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简介 新课导入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2022年课标: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1.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时空观念) 2.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史料实证) 3.知道“两弹一星”、“双百方针”。(历史解释) 4.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大事年表 两弹 一星 核弹 人造地球卫星 导弹 原子弹 氢弹 时间 事件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中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 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 1967年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中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带有弹头和动力装置的飞行器 利用能自行进行核裂变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用的武器 核裂变 核聚变 第5个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目标导学一、国防科技与航空航天 新课讲解 1.含义 历史解释 (一).两弹一星 时空观念 2.研制的原因 历史解释 两弹一星—困难 人才稀缺 经济困难 环境恶劣 设备落后 苏联撤援 ···提前中止1957年10月15日苏中双方在莫斯科签订的国防新技术的协定,中断若干援助项目,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 “两弹一星”能够成功吗? 3.研制的困难 史料实证 代表人物 钱学森(1911-2009),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后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他于1947年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邓稼先(1924-1986),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美留学,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1958年的一天,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当时中国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又都严格保密。后来,他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4.成功的原因 家国情怀 于敏(1926.08.16—2019.01.16),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9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