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279388

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7次 大小:10652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学期
  • cover
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模拟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从古至今不乏“看客”。在鲁迅笔下,形形色色的“看客”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们或幸灾乐祸,或麻木绝望,或漠不关心,这些都是人性中真实而又令人厌恶的劣根性。“看客”们之所以乐于去看,无外乎自己还过得去的抱了侥幸心理,无聊的要娱乐,自己惨的要在他人身上获取慰籍。鲁迅笔下的“看客”,并不局限于他所处的时代,而是囊括了过去、当时与现今,他用笔墨批判着“看客”丑恶麻木的嘴脸,同时也给人们以警示。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往往是普通的底层民众,他们生活越是艰难,就越容易因斤斤计较而滋生嫉妒;他们看不惯别人的成功与收获,后者会让他们内心不由得产生不平衡感,于是要看别人的失败与悲惨,那会让他们产生快感,伪造自己成功的假象。或许他们看到别人的惨状会有所惊动,然而绝对不会与其产生共情,也不敢去提供帮助、做引火烧身的举动;他们只会在内心的防护罩上一层又一层地加固。从客观角度分析,“看客”旁观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早已麻痹了群众,迫使百姓收起了对他人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不敢有这样高尚的权利,只能接受管理这一单一的义务。他们用无情冷漠的表情来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与无助,生怕一个出格就要被抓去杀头。然而围观行为是不犯法的,甚至这是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少有的渠道之一,也就成为民众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了。每当有人发现了一个新的“娱乐”看点,“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这种看客的畸形现象被公众悄然地“默许”为正常,久而久之,“我既不是演员,又不担任什么职务,我只是一个看客”,这倒是一个很好的置身事外的借口了。 如何来挽救这成千上万的麻木无知、冷漠无情的“看客” 孔乙己默然死去,狂人大喊“教救孩子”,阿Q盲目地要闹革命……其中有多少“看客”明里暗里地推波助澜 他们也是千千万万的庸众之一,而直到今日,现实中仍然有他们的翻版,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行为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这侵蚀着原本美好的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滋生蔓延! 怎么挽救这样一个病态的群体 鲁迅早年想通过学医济世救民,后来恍然发觉医学只能教治人的肉体,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要改变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根本是要改变国民的思想,因此早年间,鲁迅等人在一系列的变法革命中以新形式的文学作品渗透人心,虽然确确实实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老百姓的温饱得不到解决、生命得不到保障,又怎么能要求他们用自己残存不多的精力去爱别人,去对不能给自己提供庇护的社会负责任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使人们渐渐改变了思想,打开了心库,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焕发出生机: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越来越受到推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再遥不可及,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困境! (摘编自谢形《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材料二: 语图互文指语言符号和图像行号的相互模仿和印证。赵宪章指出:“文学和图像的‘统觉共享”实则是语言文本和图像艺术之间‘语象’和“物象’的相互唤起、相互联想和相互模仿”。基于语象和图像之间的关系,“看客”形象及蕴含于其中的批判与反思精神才得到读者的“共享”。 鲁迅运用环境、外貌和动作描写表现“看客”,为的是“看客”形象能够自我显现。而画家共享文学与图像,使“看客”的自我显现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