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312884

10.1《兰亭集序》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4-09-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2298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0.1,兰亭集序,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
  • cover
《兰亭集序》教案 【教材分析】 一、作家作品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书法家。善书法,有“书圣”之称;“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游龙”(《晋书·王羲之传》)。其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名家,世称“二圣”、“二王”。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酷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将费尽周折而得到的真迹带入昭陵殉葬。 二、课文分析 第1节,叙述兰亭集会,突出宴游之乐。先概述其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交代时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交代地点;“修禊事也”交代事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交代人物。再写环境和人物活动。环境是优美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人们在此胜景中饮酒赋诗:“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最后写天气和人物感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使得人们宴游的兴致更为浓厚。于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一段文字突出了人物的快乐心情,这种“乐”得之于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流(“畅叙幽情”),得之于山水所提供的审美享受(“游目骋———)。 第2节,论述人生之痛,表达乐极之悲。作者自然由“宇宙之大”、“品类之盛”联想到快乐的短暂,生命的有限。于是从欣赏山水转而审视自我,情绪也从快乐转向悲痛,正所谓乐极生悲。个体在类的活动中很快会度过自己的一生,“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而交往的方式无非“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取决于人们不同的志趣性格,“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在不同志趣性格的背后相同的是人们对于快乐的渴望和不满足:“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相同的是人们对于快乐进而对于美好生命的眷恋之情,而快乐和生命之不可久留则加重了人们的痛苦:“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们虽然已经认识到生命的长短取决于造化的安排,但也不能不哀叹生命无可挽回的消逝。因而古人关于生命的感喟“死生亦大矣”实在令人倍感沉痛。 第3节,说明作序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乐极生悲,实乃人之常情,古人的诗文也记录了这样的情怀,因而作者从前人诗文中获得共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经历了兰亭集会,作者由人所共通的情怀理解到等同死生寿夭的境界是虚妄不实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齐彭殇既不可得,那么无法长乐永生的悲痛就无从消解。这种悲痛古人有,今人有,来者亦将有,这实在是人性中永恒的悲痛:“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这种无从消解的悲痛诉诸文字就成了文学,人们通过文学表达情怀,在文学中获得安慰,所以作者要记录名士们的宴游之作:“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人们的这种情怀并不会因为世殊事异而变化,因此后来者也将从这些诗文中得到共鸣:“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通观全文,作者抒发了长乐永生不可得的悲痛之情,全文的基调是伤感的。魏晋以降,政治动荡,礼教没落,玄风大畅,是一个梦醒了而无路可走的时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流露出的生命易逝的感伤情绪正是士大夫阶层心态的真实写照。 三、整体把握: 1.依次找出各段中点明情感的关键词。 乐;痛;悲。 2.第一段是依次从哪些方面写兰亭集会的? 先概述其事:交代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再写环境和人物活动:环境优美,人们在此胜景中饮酒赋诗。最后写天气和人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