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338352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共3份打包)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99次 大小:85619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学案,打包,3份,编版,故都,14课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北平秋色通过作者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眷恋、向往故都之秋的愿望。由于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    )。作者将苦涩的心境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去_____故都之秋特有的神韵。他不写故都_____的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_____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悲凉的主观色彩,昭示着作者_____的情怀。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眷恋、向往故都之秋的愿望。 B.北平秋色通过作者的描绘,再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愿望。 C.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D.北平秋色通过作者的描绘,再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眷恋、向往故都之秋的真情。 解析:选C。分清主客关系,应是“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眷恋”“向往”有先后逻辑关系,先“向往”,再“眷恋”;“抒发”和“愿望”搭配不当。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夹杂着一些苦涩,流露出复杂而无奈的烦恼 B.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流露出复杂而无奈的烦恼,夹杂着一些苦涩 C.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夹杂着一些苦涩 D.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夹杂着一些苦涩,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解析:选D。补写时一定要注意和下文中“苦涩的心境”相呼应。“复杂而无奈的烦恼”表述笼统,且没有和“心境”呼应。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领略 颓败 体悟 落寞 B.领受 颓废 体验 落寞 C.领略 颓废 体验 寂寞 D.领受 颓败 体悟 寂寞 解析:选A。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受:接受(多指接受好意)。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颓败:衰落,破败;腐败。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悟:体会,领悟。落寞:冷落,寂寞,有失落之感。寂寞:侧重表现孤独之感。 4.调整下面文段画线部分的短语结构和顺序,使句式整齐,文意连贯。(3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柳影下的钓鱼台,西山的虫唱,夜月下的玉泉,钟声中的潭柘寺。 答:                                                                                                               答案: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5.下面一段文字,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请细细品味,以“春”为对象仿写一段文字。(4分)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