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章 生产劳动 第12课 《走进风筝的世界》 川民版 三年级上册 了解目标 看课件,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劳动观念:通过学习风筝的知识,养成爱学习,肯动脑的劳动观念。 2.劳动能力:了解风筝,掌握有关风筝的知识, 提高学习、思考的能力。 3.劳动习惯与品质:养成认真观察、实践探索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4.劳动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养成认真细致、勇于探索的劳动精神。 新知导入 看课件,猜谜语: 像是鸟儿不是鸟, 光长翅膀不长毛, 不拴绳子不会飞, 绳子一断就跌跤。 (打一玩具) 谜底:风筝 新知导入 风筝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风筝是用木材制作的,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开始用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新知讲解 工 具 与 材 料 看图片,了解风筝及关于风筝的各种图文资料。 新知讲解 活 动 与 过 程 风筝有许多不同的图案和造型。 风筝要借动风力和一根长长的细线才能飞起来。 一般风筝是在春季或天气、风力合适的时候放。 说一说 关于风筝,你了解些什么? 有单个的风筝也有成串的风筝。 新知讲解 活 动 与 过 程 记录卡 查阅资料,搜集关于风筝的知识,整理并记录下来。 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据《墨子·鲁间》篇记载,“公输般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又说“公输般作木鸢,以窥宋城”。公输般就是后人所说的七巧鲁班或鲁班爷”。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材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故以后称“风筝”。 新知讲解 活 动 与 过 程 风筝按其形状又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串式、桶式、板子、硬翅、软翅和自由类。 串式: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一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例如龙头蜈蚣风筝,分头、身、尾三个部分,身子为主体,由若干个圆片形的单体组成,每个圆片就是一个风筝。 新知讲解 活 动 与 过 程 桶形:亦称立体风筝,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新知讲解 活 动 与 过 程 板子:就是平面板形风筝。升力片就是主体部分,四边有竹条支撑,形状多八角、菱形、正方形、四边形等。 新知讲解 活 动 与 过 程 硬翅:这种风筝的翅子是固定的形式,而翅子范围以外的部分造型与骨架结构,则因题材不同而各不相同。它的升力片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 形成通风道。翅的两端向后倾,使风从翅两端逸出。 新知讲解 活 动 与 过 程 软翅:它的升力片是用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端是软性的,没有依附主条。骨架结构多做成浮雕式, 适宜于禽鸟和昆虫风筝。如鹰、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螳螂、蝉等。 新知讲解 活 动 与 过 程 自由类: 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跨种类的如“鹊桥会” ,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运用新技术的如长120米的串式风筝“梁山百单八将”“百鸟朝凤”等,不仅能迎风转动,还能敲锣打鼓、喷烟冒火, "孙悟空”还能在放飞中七十二变。 新知讲解 活 动 与 过 程 阅读知识窗,了解风筝文化。 (1)风筝的文化。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了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还创造了许多寓意吉祥,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图案。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常能见到寓意吉祥的图案。 (2)风筝的种类。风筝按形状可以分为六大类:桶形(立体)风筝、串式风筝、板子风筝、硬翅风筝、软翅风筝和自由类风筝。 新知讲解 活 动 与 过 程 搜集关于风筝的诗词、邮票等。 可以展示不同结构、图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