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371779

统编版必修上册14.2《故都的秋》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4915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必修,上册,14.2,故都的秋,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故都的秋 第一页,共22页。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一八九六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十五岁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一九一三年留学日本, 一九二一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了创造社。七月,发表第一部小说集《沉沦》,一九二三年七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 作者简介 第二页,共22页。 代 表 作 品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 《迟桂花》 《迷羊》 《她是一个弱女子》 《出奔》 《故都的秋》 《北平的四季》 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 散 文: 第三页,共22页。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作品风格 第四页,共22页。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创作背景 第五页,共22页。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第六页,共22页。 1、全文的文眼是什么?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清 静 悲凉 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有利于读者了解全文的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 第七页,共22页。 2、文 章 的 结 构如何划分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1 1 ):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古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 2 --1 3 ):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第八页,共22页。 3.读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用哪些字来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征;其写作手法是什么?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 第九页,共22页。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五幅故都的秋景图,并指出怎样紧扣“清、静、悲凉”的。 ①秋院的景象(秋花图) ②槐树的落蕊(秋槐图) ③秋蝉的残声(秋蝉图) ④秋雨话秋凉(秋雨图) ⑤秋果的奇景(秋枣图) 第十页,共22页。 碧绿的天色(清)———视觉 驯鸽的飞声(静)———听觉 蓝朵或白色牵牛花(凉) ———视觉 稀落的秋草(凉) ———视觉 ①秋院景观(秋花图) : (清、静、悲凉, 对北秋之爱) 第十一页,共22页。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第十二页,共22页。 蓝朵为佳 第十三页,共22页。 ②槐树的落蕊(秋槐图) 踏蕊———静(触觉) 扫蕊———清(视觉)“细腻”、 “清闲” “落寞”———悲凉(感受“一叶知秋”) (清、静、悲凉) 第十四页,共22页。 北国的槐树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第十五页,共22页。 槐树落蕊而知秋: (清、静、悲凉) “细腻” “清闲” “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