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372095

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5张PPT)

日期:2024-06-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1039308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清 静 悲凉 秋 晨 静 观 槐 树 落 蕊 秋 蝉 啼 唱 闲 话 秋 雨 秋 果 奇 景 秋 景 图 故 都 的 秋 庭院秋景 一椽破屋 牵牛花 蓝、白色为佳 驯鸽的飞声 静 动 声 色 视觉 听觉 感 情: 孤独 冷静 淡淡的悲凉 秋槐落蕊 感 情: 花铺满地 视觉 脚踏落花 触觉 秋蝉残声 落寞 孤寂 悲切的蝉叫声 反衬:静 感 情: 悲凉 闲话秋雨 都市闲人,清静悠闲的生活 感 情: 一缕寂寞的悲凉 佳日秋果 秋果 枣子颜色 感 情: 清 静 感悟鉴赏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碧云天 黄花地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南国之秋: 慢 润 淡 看不饱 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对比 反衬 南国的秋 作用:直抒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念, 深沉的爱 北国之秋: 清 静 悲凉 饱尝秋味 结构图 故都的秋 总写 分 写 总写 感受和向往 江南之秋 秋的色味 眷念之情 五幅秋景图 秋 雨 秋 槐 秋 蝉 秋 晨 秋 果 作者既没有写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更没有涉及香山的红叶,昆明湖的池水。而是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所见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都是“清 、静 、悲凉”的最平常的景物。作者为什么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 、静 、悲凉”?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1921年与郭沫若等人发起了创造社,后又参加左联。抗战爆发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作者抑郁苦闷,逃避现实。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 以 情 驭 景 以 景 显 情 情 景 一 体 1、整体感知。分析文章描写的景物特点。 2、品读体会。揣摩作者的情感与深意,情景 相连,结合背景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挖掘作者寓于景物中的深情。 3、深入理解。体会其风格、特色,学以致用 。 总结规律 理论升华 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写作指导: 以情选景,在景物的多角度、细致描写中渗透主观感情,使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融合一体。 鉴赏散文的思维程序: 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 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说说理由。 质疑探究 见仁见智 《秋 怀》 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比较鉴赏 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 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悲凉 1. 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3. 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2. 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在这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2.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3.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悲凉,后者清新,这是什么原因? 比较鉴赏 如“胜春朝”、“引诗情”等。 这里的秋天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