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471632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五代史伶官传序》第二课时(共23张PPT)

日期:2024-06-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6次 大小:23832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23张,课时,第二,五代史伶官传序,第三
  • cover
(课件网) 五代史伶官传序 高二—统编版—语文—第三单元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 1.研读鉴赏,理解史学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与评价, 培养以史为鉴的思维。 2.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在比较阅读中学会辩证思考。 《五代史伶官传序》 剪裁详略,用意深远, 得《史记》《汉书》之风神! 研读鉴赏 一 认识历史人物 请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为历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 简略的人物年表,谈谈你对他的认识和评价。 年代 年龄 主要事迹 908年 23岁 受三矢而藏之于庙 913年 28岁 923年 38岁 926年 41岁 认识历史人物 请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为历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 简略的人物年表,谈谈你对他的认识和评价。 年代 年龄 主要事迹 908年 23岁 受三矢而藏之于庙 (继承父志) 913年 28岁 系燕父子以组 (骁勇善战)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建立后唐)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兵变身亡) 15年 3年 得天下 失天下 难 易 史论特点:以论带史,以史证论(选择典型事例进行例证) 逸豫亡身 忧劳兴国 鉴赏说理艺术 对比论证是本文最鲜明的说理特色,品味以下语句,领悟正反对比中的深刻警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成败之迹,皆自于人 盛 衰 理解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伶官传》作的序,为何不评论伶官, 却以庄宗为重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伶,在乎宠伶之君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1.(庄宗)常身与俳优(伶人)杂戏于亭,伶人由此用事。 2.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 3.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伶官郭从谦),焚以乐器。 ———《伶官传》 联系现实 统治集团:土地财富高度集中 朝廷官员:日益腐化安于享乐 民族矛盾:少数民族不断进犯 统治集团: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北宋王朝 内 外 借古讽今 欧阳修想通过后唐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居安思危 力戒奢欲 善用贤人 勤政治国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 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黑格尔 明熹宗 木工皇帝 宋徽宗 花鸟皇帝 清咸丰帝 四贪皇帝 以 史 为 鉴 比较阅读 二 试以下表小结两篇史论的特点 篇 目 《五代史伶官传序》 《过秦论》 中心论点 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写作目的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开宗明义 精选典例 对比分析 总结教训 提出忠告 铺陈史实 点明亡国原因 得出结论 选取一个典型事例 后唐庄宗的盛衰、兴亡对比 多个角度举例进行对比 秦之强盛与速亡 六国之威与陈涉之弱 劝诫北宋统治者,要防微杜渐, 励精图治,实现国家的复兴。 建议汉朝君主推行仁政, 巩固新生的汉朝政权。 史论中可商榷之处,就是论述中的局限,比如立论基础和论述方式。请查询、比较、查验相关史料,总结两篇史论在这两方面存在的不足。 篇目 《五代史伶官传序》 《过秦论》 立论 不足 论述 漏洞 后唐灭亡的原因很复杂 宠信伶人、贪图享乐 后宫所行之令各不相同,令出多门,政治紊乱 所重用的孔谦执法严苛,赋税太重,民众穷困 对大将李嗣源心存猜忌,最终导致其谋反作乱 秦朝灭亡的原因很复杂 施行暴政不仁义 法制僵化,未能与时俱进 治理体系落后,不适应大一统的局面 横征暴敛,大兴土木,百姓难休养生息 史料与观点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 如:庄宗盛衰的史实也可证明 “不辨忠奸而致灭亡”的观点 明显忽略历史细节的真实性 如:六国并非铁板一块 内部也有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