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472327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2再别康桥-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1次 大小:237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高中,下册,康桥,再别,单元,第二
  • cover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阅读补充材料,了解诗人徐志摩和他的诗,了解新月诗派。 2.通过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音乐美、建筑美。 3.通过鉴赏诗歌,感受康桥的美景,体会诗歌的绘画美,并把握诗人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通过鉴赏诗歌,感受康桥的美景,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2、把握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导入 “ 有这样一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这样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首诗,清新空灵,含蓄隽永。”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徐志摩的脚步,一起去“ 再别康桥” ,去感受诗人那份难舍的离别之情。 环节一:了解作者知背景一、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 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 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 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徐志摩本无写诗的爱好,可是,在英国剑桥留学期间,却一反往常,不写则已,一写不止,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暴发期。 1922 年徐志摩回国,创作并公开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诗歌。1923 年成立新月社,后逐渐形成新月诗派,徐志摩是其代表人物之一。虽然客观地说,他的诗参差不齐,好坏不一,但在中国的新诗史上,我们也必须承认徐志摩绝对占有一席之地。1931 年 11 月 19 日徐志摩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 34 岁。 徐志摩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轮盘》;戏剧《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 二、徐志摩的诗 徐志摩的诗含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诗人诗的触觉非常灵敏,对自然的观察细致入微,善于捕捉形象,想象丰富,用喻新奇,构思精巧,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此外他还具有精深的音乐修养和绘画艺术的造诣。这些都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得他的诗歌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的代表作有《偶然》《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再别康桥》等。 三、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代表人物闻一多系统地 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他认为诗是“ 做” 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 出了著名的“ 三美” 主张,即“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诗派也被称为“ 新格 1 律诗派” 。 新月诗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的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如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湘的《采莲曲》,陈梦家的《一朵野花》等。而新月诗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徐志摩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诗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诗派的鲜明特征。特别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再别康桥》。 (那么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二、创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创作于 1928 年。从 1921 年入康桥留学生活,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 就给诗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说:“ 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 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