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486590

13.2 致大海 教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1954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3.2,大海,教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 cover
致大海 普希金 教学目标 1、作者如何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 这首诗以大海的自由精神为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体会诗歌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袁歌式的忧郁美。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一一《致大海》 二、解题 1.作者简介;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7--1837),3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大意 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诗人向大海告别。 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以它的自由奔放向世人召唤。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紧紧相联。 第二部分(3-13)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第三节至第七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悉愁满怀的。八到十五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诗人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酮,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 第三部分(最后两节)写诗人誓言绝不忘记大海,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怕整个身心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水不忘怀。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 把有关的诗勾画出来。 明确: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节7节);缅怀英雄拿破仓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15节)。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三)具体研习 3。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