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553569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49张PPT)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0次 大小:114094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1,故都的秋,课件,49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故都的秋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史铁生 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 ———林语堂 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林清玄 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 *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有关秋天的诗句 *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有关秋天的诗句 *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有关秋天的诗句 秋 词 自 古 逢 秋 悲 寂 寥, 我 言 秋 日 胜 春 朝。 晴 空 一 鹤 排 云 上, 便 引 诗 情 到 碧 霄。 刘禹锡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和写景手法,如情景交融、以景显情等,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优美、精警的语句所蕴含的深厚意味。 3.结合作者思想、创作风格及时代背景,探究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 郁达夫与孙荃(原配) 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 创作背景 1933年4月,郁达夫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过着颠沛流离生活。这一时期,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创作本文时,一位朋友邀请郁达夫北上,游玩北平,衣食住所皆免费提供,只需要郁达夫为此写一篇文章发表即可。于是郁达夫欣然前往,并在到北京的第三天“晨起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次日即“晨起,为王余杞写了二千字,题名《故都的秋》”。 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故都”就是北平,既然是写北平的秋,为什么作者不直接用“北平的秋”作为题目,而用“故都”二字? “故”有着天然依恋和向往的情感,用“故都”二字,既指明了作者描写的地点,又显示出作者的深切之情。而题目中“秋”字,指明了所写内容,让人一目了然。 作者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情感? 不辞千里 愿付出生命 眷恋、热爱、痴迷 第3段:晨起观秋 第4段:槐树落蕊 第5段:秋蝉残鸣 第7-10段:秋雨话凉 第11段:佳日秋果 哪些自然段描写了秋天?是怎样描写的,用几个简洁的词语概括。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庭院秋景 特点:清、静、悲凉 手法:衬 托 *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质疑: 作者为什么认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 蓝朵为佳 * 北国的槐树 高大的槐树, 飘落的树叶, 扫帚的丝纹 * 作者选取了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等意象,这些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槐树落蕊 “微细” “柔软” “细腻” “清闲” “落寞” 静 清 悲凉 * 思考与探讨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秋蝉残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清、静、悲凉) 怎一个“愁”字了得! * 秋雨淋人人知秋: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清、静、悲凉) 秋雨图 在闲话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 了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