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593622

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解析)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3次 大小:13822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一,学期
    嘉兴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试题卷 (2023.6)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跨媒介叙事的沉浸性和可提取性原则表明:跨媒介叙事通过多平台的传播,几乎出现在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刻让他们沉浸在故事世界中,受众通过参与互动交流、游戏等方式享受故事;同时,科技的进步允许受众摘取他们想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文本。 受众的沉浸式参与在“弹幕”文化中有所体现,受众在观看电视剧或电影的同时,可以发送弹幕进行互动,解析剧中所呈现的故事情节之外的背景等。 跨媒介叙事的用户表现行为原则表明:跨媒介叙事鼓励受众成为生产型的消费者,他们既可以为喜爱的故事去消费,又能根据现有的故事创造出新的内容,拓展原有的故事情节。 现象级电视剧《花千骨》的大热,引发了粉丝撰写花千骨同人文的热情。他们的撰写和改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原来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等,是“花千骨”IP跨媒介叙事的重要动力。“花千骨”是从网络小说到电视剧开发的IP,在进行的跨媒介叙事中受众不再只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更是生产型的消费者,他们在消费花千骨故事的同时,又根据已有的故事创造出新的内容,拓展了原有的故事情节,形成花千骨同人文。 受众的沉浸式参与和用户表现行为是互联网IP跨媒介叙事的内在动力。体现群体智慧的同人文续写和体现互动热情的弹幕发送,使故事可以超越原本的意义和内容,在不同媒介平台上继续保持有效的传播。 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同人群体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化,同人文也呈现出碎片化特征。但是基于同好,同人文化却是对受众由纯粹的受者转向传者的有力诠释。同人因为同好而形成群体,又通过对IP的个性解读和创作实现身份的重构,其中的解读不乏对抗式的解读。受众通过对抗式解读实现身份的重构,而身份的重构为实现其对内容文本的重构提供基础。 通过多样化的媒介平台和终端,受众可以依靠技术进步来分享故事、交流故事,从而获得自我身份的重构和群体身份的认同,并在同好的群体基础上,从摘取的信息中进行自我创作,实现跨媒介叙事的沉浸式参与。 (摘编自《媒介融合语境下跨媒介叙事研究》) 材料二: 跨媒介是一种媒介向另一种或多种媒介的转换,是利用口语、文字、摄影、动画、影视、互联网等多重媒介的交融、互动、协调,把故事成分编织在一起的手段。跨媒介打破过去单一介质对内容生产的限制,创造了媒介融合时代故事生产与延展的新空间。除了媒介形式之间的延展、叙事的跨界跨层外,跨媒介叙事还可以通过对小说、音乐、舞蹈、戏剧、游戏、VR/AR等多种体裁的运用,对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渠道的运用,实现元话语跨媒介、多模态叙事构建。 当前,跨媒介叙事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关注。作为媒介融合、万物皆媒时代的新兴叙事形式,跨媒介叙事远远超越了传统文学叙事范畴,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焦点论题。跨媒介叙事指的是一种力图使多种文本有机整合、多种媒介融合呈现、多元主体参与意义生产的新型话语实践。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故事传播力,需构建跨媒介、多模态话语。 故事世界延展需要充分考虑媒介、体裁、渠道在符号编码、传递信息、交流互动等层面的不同特性,使故事内容与媒介、体裁、渠道等形式达到水乳交融、和合共生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多种故事形态的演绎、延展和创生,使故事世界、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更加鲜活生动,进而增强叙事吸引力与传播力。虽然小说《西游记》通过跨媒介改编,初步实现了故事世界的“侵袭性生长”,但是《西游记》所衍生的连环画、舞台剧等故事形态,只不过是视觉渠道的延伸,未能打开听觉、触觉等渠道,未能创造逼真的场景化叙事空间和交互性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