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一、基本信息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出生在乌克兰维利亚村的一个工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脾气粗暴的酒厂工人,母亲在有钱人家当厨娘和帮佣。由于家境贫困,他在乡村教会小学念了三年书就被迫辍学了。之后,他寄居在当森林看守人的外公家里,替人放马。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特洛夫斯基一家逃难到边境小城镇谢佩托夫卡,父亲在车站找到一份工作,母亲在一个税务官家里做厨娘。生活稍微稳定后,母亲便把十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送进镇上的一所小学。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所写的那样,奥斯特洛夫斯基因为招惹了神父被学校开除,只好到车站食堂当烧水工。 14岁后,奥斯特洛夫斯基进了发电厂,给司炉工、电工打下手,也干过锯木柴、卸煤等杂活。奥斯特洛夫斯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在艰苦的生活中,他想尽办法借书来读,甚至把午饭让给报贩吃,以换取报刊来看。12岁时,他读到了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牛虻》。书中牛虻的精神使他受到启发,也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十月革命的烽火在俄罗斯大地燃起。在费多尔和林尼克这两位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和引导下,奥斯特洛夫斯基走上了革命道路。1919年春,15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赤手空拳救出了被匪军抓捕的费多尔。并因此被捕入狱。侥幸获释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又投身红军队伍,开赴前线。在战场上他亲历烽火,直面硝烟,多次负伤,最终不得不因伤离开战场,转向后方。 1921年,17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因抢修铁路染上重病后,又因抢救木材再次病倒。18岁时,医疗鉴定委员会认定他已经残疾,党决定发给他残疾证和国家津贴,但他藏起证明,继续要求参加工作。1924年8月3日,奥斯特洛夫斯基加入共产党,经常不分昼夜地工作,身体最终完全垮了下来,才20几岁就全身瘫痪了。后来,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开始探索文学创作这一革命新路。1930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妻子搬到莫斯科,住在一条僻静的胡同里。他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在自己短暂却辉煌的人生旅途中,攫取闪耀的片段,将他们细心编织,汇成一本精神的教科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仅用一年时间便完成了这本书的上卷。 1936年,奥斯特洛夫斯基于莫斯科逝世,年仅32岁。 二、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20年代末30年代初,随着新经济政策的结束和斯大林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在文艺界也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局面。斯大林时期,国家用“一统化”思想教育青少年,尤其重视文学艺术在培养青少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文学作品要“追求直接的宣传目的”,许多作品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向青年灌输“共产主义理想”。官方强调用文学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文学艺术要完成这种教育功能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塑造体现社会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英雄人物。这一时期,苏联文学的主题是歌颂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歌颂党和领袖,塑造苏维埃新人的光辉形象,苏联文学的任务就是根据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创造出一个绝对信仰共产主义的人物并把他描绘得真实可信。 个人背景:1927年初,22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因瘫痪卧病在床,双目失明。他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决定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个人生活体验。他响应官方的号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用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在病榻上创作出优秀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内容梳理 在神父的面团里撒烟灰被学校开除———到车站食堂做童工———偷枪———湖边钓鱼认识冬妮亚———救朱赫来被抓入狱———在冬妮亚家养伤———参加布琼尼的骑兵部队———受伤右眼失明———到地方工作(团区委书记)———和冬妮亚分手———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