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619614

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2次 大小:619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学期
  • cover
榆林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过程性评价质量检测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之所以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影响,是因为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乡村发生了巨变,但是许多乡土的或者说基于人际关系的属于中国人特有的东西,在城乡之间似乎都还存在。我们今天重读《乡土中国》,无形中就可以去认识变化前的乡土中国,然后再去理解如今变化后的乡土中国。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传统中国社会做了三点总结。首先,是人与土地的关系。传统的乡土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是因为人与土地紧密联系,乡土性是基础。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熟悉性。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熟人社会。再次,是对私人关系、人情关系的强调。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越是自己熟悉的人关系越强,然后逐渐向外一层层疏远。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大家总能感觉到有人情味,就是因为在这样一种差序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 除此之外,费孝通还强调了乡土中国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无讼理想”。许多乡村的宗族条规都将无讼的理想潜移默化带入到老百姓的生活里,让大家把打官司看成是不很好的事情。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要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这也就意味着法律对于传统中国社会是没有效率的,维持乡村秩序、治理乡村事务依靠的是一种“礼”的习俗传统。只有到了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熟悉社会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礼治失去了存在的社会条件,才产生了法律契约的关系。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理解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的初衷。1947年前后,当时的媒体、学界普遍流行着这样一个话题:未来如果有一个新中国的话,它要走向一个什么样的方向?费孝通在当时写这部书,当然是在思考像这样的关乎未来中国走向的大问题。他认为,如果对中国人而言是这样一个维系私人道德的东西在起作用的话,那么发展一个公共的领域其实是一件不太容易实现的事情,所以就需要在一个更加务实的基础上建设国家,而不是一个过度理想主义的思路。他强调当现代国家建立后,必须要把传统乡土社会中内生性的互惠关系放到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当中。这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没有完全讨论到的,却是今天的社会里需要注意和强化的。比如我们国家所提出的“共同富裕”就是要避免某一方的资产或所得变成独享的。社会的合理存在就是要有相互性的往来,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费孝通在晚年意识到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完全传统意义上的乡土中国,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转型,他强调说:“我深深体会到,我们的社会生活还处于‘由之’的状态而还没有达到‘知之’的境界。”这“由之”的状态是乡土社会的一个特征,就是大家不用去问为什么就按传统习俗规定行事;但是今天的世界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就是“知之”的状态。“在多元文化中生活的人们还未能寻找到一个和平共处的共同秩序,这是面临21世纪的世界人类共同的危机。”从原来的乡土社会到如今的全球社会,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简单概念就能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