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639030

2.2《红烛》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156214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3-2024,必修,统编,语文,高一,学年
  • cover
(课件网) 闻一多 红 烛 说说你所知道的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 ”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歌曲《七子之歌》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七子指的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旅顺、大连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 葡语Macau。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拍案而起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民盟负责人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人物评价 “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冰心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闻立鹏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huá】,字友三,改名一多。湖北浠水人。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 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艺术主张:三美 音乐美: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 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 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销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过郭沫若等介绍出版。 诗集《红烛》,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更表现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理想。诗歌以浓烈的色彩、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颔联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言相爱之深切凝重,生死相依。 自由诵读、思考问题 这首诗就题材来说属于什么诗歌?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诗人突出了红烛的哪些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