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荷塘 月色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作者:朱自清 壹 字词的理解和运用;朱自清和他的散文;通感的手法 贰 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彩 叁 写作能力:写一段鉴赏本文语言美的文字 教学目标 壹 壹 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周敦颐 导入新课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12日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煤屑路(xiè) 幽僻(pì) 踱着(duó) 蓊郁(wěng) 弥望(mí) 点缀(zhuì ) 袅 娜(niǎo nuó)羞涩(sè) 宛然(wǎn) 斑驳(bó) 倩影(qiàn) 酣眠(hān) 梵婀玲(fàn ē) 树梢(shāo) 空隙(xì) 掌握字词 1. 找出文章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2. 抓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初读感知 《荷塘月色》的每个自然段有其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无论是紧扣文题的主体文字,还是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一)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分析指导 第一部分: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1 第二部分:写荷塘月色(景)(主体)2-6 第三部分:写景中人(情)(尾声)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