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680653

6.2《插秧歌》课件(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730038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插秧歌,课件,23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插秧歌 杨万里 杨 万 里 简 介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 走近杨万里 杨 万 里 简 介 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不仅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等。 走近杨万里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歌》诵读感知 dōu móu suō jiǎ shà shì zā zhāo 插 秧 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歌》诵读感知 插 秧 歌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插秧歌》诵读感知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 《插秧歌》诵读感知 全诗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首联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 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尾联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    忙 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所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结合本诗说说“诚斋体”的语言特点。 诚斋体的特点之一是语言新、奇、活、快,即语言生动、自然、新鲜、活泼,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    该诗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因而从中也可看出诚斋体的这一特点。较之当时故作艰深、讲究“无一字无来历”的江西派末流,这样的作品自然是别具一格。该诗所表现的便是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撷取来的劳动场景,所以逼真而又自然。《唐宋诗》:“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试分析《芣苢》《插秧歌》在 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的差异 表现手法上:①《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