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690292

山西省吕梁市2023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A卷)(含解析)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6次 大小:31288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山西省,吕梁市,2023届,高三三,三三,语文
    运城市2023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调研测试 语文A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极为普遍又极难名状的精神现象,如果用理论形式研究和表述,足可写成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倘若把阿Q的生活故事交给一般作家去写,也可能拉长为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而这样做,则很难取得《阿Q正传》这样的社会效果与艺术效能。唯深于道者能浅言。独有这种短短的3万字的小中篇形式,能够获得惊雷闪电式的明快、深透的社会警醒效应,并透发出鲁迅那种特有的举重若轻、迅速见效的艺术风格。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表现出轻灵、跳跃、活脱的艺术特色。《阿Q正传》的“简单”正表现了鲁迅高超的概括能力。用现在的新词汇来说,这是一种“深奥的简洁”。 《阿Q正传》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还在于鲁迅能够紧紧抓住小说最主要的东西———精神胜利法进行描述,与此关系不大的情节则大胆省去。各章之间大省略、大跳跃,又富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例如,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的开头一句“在未庄再看见阿Q出现的时候,是刚过了这年的中秋”,既与第五章末尾阿Q“已经打定了进城的主意了”一句自然衔接,又把阿Q进城的大段过程轻轻一笔省略掉了。如果是别的作家来处理,很可能将阿Q这段由帮工到被迫给盗窃团伙充当小角色的曲折经历,当作至宝大为渲染,写成颇带传奇色彩的故事。然而,这样写只能是猎奇而已,篇幅纵然拉长到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品位却大大降低了,而且必定会淹没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刻画,丧失了作品最珍贵的思想价值。 鲁迅的处理方式与这种平庸写法迥然不同,开头省略的阿Q进城经历,仅在后来追叙阿Q向人们做自我吹嘘的情景时就交代清楚了。这样,只用一小段就取得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补足了这段空缺;其二通过阿Q不高兴再给举人老爷家帮忙的述说,凸显了他酸葡萄式的精神胜利法;其三通过人们由“肃然”“可敬”到“叹息而且快意”,再到“不帮忙是可惜的”的心理变化,写出了众人的精神胜利法。鲁迅这种超越平庸的高技巧、大手笔,出自对精神胜利法的深刻认识与加以突出表现的艺术自觉。 《阿Q正传》这种轻灵,跳跃、活脱的艺术特色背后,隐含着厚重、沉稳,执着的思想内容与文化意蕴,所以绝不显得浮飘。其篇幅虽短,分量却重;形式虽简,“含金量”却高。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创作实践证明了鲁迅一贯坚持的创作原则:“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素描、速写),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 (摘编自张梦阳《〈阿Q正传〉以少胜多的艺术》) 材料二: 鲁迅首先在《阿Q正传》的第一章“序”中,对中国文化中的崇高文体“史传”进行了莽撞无礼的冲撞。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史传”是崇高的文体。这些“传”不但等级森严,如皇帝用“本纪”、大臣用“列传”,而且血缘意识浓厚,如家传,家谱专叙家族衍传,族祖行状。同时,这些“史传”都被帝王将相所垄断,一般升斗小民根本无缘入“传”,如阿Q这样被剥夺了姓赵权利而且连名字也不甚了了的人更不可能入史。但鲁迅却将一个无姓无名的乡村流浪汉“入传”,显然是“有乖史法的”,颠覆了史传的体制。而且,鲁迅对庄严的“史传”表现得非常不恭。比如这部传记的“正传”居然取自“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且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字面上相混。鲁迅不但要取笑“正传”,还要利用语词的正反联想特性,暗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传”皆是“歪(不正)传”,指控那些崇奉“秉笔直书”却将历史写成“家谱”和谀辞的史家。《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元叙事手法的采用,将传统史传中的“序”直接代之以小说的内容,而且作者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