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74694

【导与练 精炼精讲】(人教)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 细分考点 题型专练 :考点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含14新题,详解)

日期:2024-06-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7次 大小:365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考点,新题,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专练,题型
  • cover
考点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考点巩固提升 限时训练·提升能力 编者选题表 考点 题号 太平天国运动 1、2、3、4 辛亥革命 5、6、7、8、9、10、11、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 1.(2013威海模拟)“……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变……”曾国藩的上述檄文针对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解析:B 由材料可知,该运动反孔排儒,提倡信仰西方宗教,再据曾国藩的生卒(1811~1872年),由此判断该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 2.有学者认为:“‘向西方学习’,必须适应和结合实际才有作用,洪秀全在中国近代史上开创了这样的范例。”洪秀全所开创的“范例”应该是指(  ) A.发展资本主义与反封建相结合 B.社会改革与平均主义相结合 C.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 D.军事斗争与政权建设相结合 解析:C 洪秀全借鉴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也吸取了中国民间宗教中的平等、平均主义思想,创立了拜上帝教,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因此C项正确。洪秀全并未将发展资本主义与反封建相结合,A项错误;B、D两项都没有体现“向西方学习”,错误。 3.(2014乌鲁木齐检测)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  )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天京变乱 D.提出《资政新篇》 解析:C 天京变乱是由农民阶级内部矛盾引发的,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宗派性。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等级性和享乐主义思想。 4.(2013连云港模拟)1862年,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写道:“……在中国,在这块活的化石上,就开始闹革命了。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因为在东方各国,我们经常看到社会基础不动而夺取到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不断更迭的情形。”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仍属改朝换代范畴 B.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C.提出新的革命方案 D.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 解析:A 社会基础没有改变说明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仅仅上层建筑人物的变化属于改朝换代的范畴,在这里马克思实际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5.(2013临沂一模)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解析:D 题干反映在谣言的背景下,汉族士兵加入革命,说明起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A、B、C三项缺乏材料信息的支撑。 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革命比建立政权更重要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解析:B 材料中徐中约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国家并未出现和平与秩序,北洋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所以建立新的制度,以维护国家稳定甚为重要。A项说法完全错误;C、D两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后社会有较大进步,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也取得了较大成就。本题选B项,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7.(2013昆明二模)近代前期某文件写道:“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