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800861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日期:2024-06-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9次 大小:674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湖北省,期末,解析,试题,语文,考试
  • cover
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代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政局有关。但是它与政局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士人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的。政局影响士人的心理状态,士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 姑以唐诗为例。唐诗的繁荣大抵有三个阶段,即景云中至安史之乱前后(盛唐和代表转折时期的集大成的杜甫);贞元、元和间的中唐诗坛;大和、大中间的晚唐初期诗坛。第一个阶段,当然是众所周知的群星辉映的时期。第二个阶段,则是各个诗派、各个有鲜明创作个性的诗人出现的时期。第三个阶段,虽然总的成就较前两个阶段稍微逊色,但杜牧、许浑、李商隐、温庭筠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李商隐,他简直把诗歌的高度表现技巧,把诗歌感情的幽微隐约的表达推向了极致。三个阶段,各有其繁荣的特点。这特点,便是艺术追求的不同,艺术成就的不同,文学思想主要倾向的不同。除了诗歌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之外,艺术追求、文学思想的不同,则直接受到士人心理状态的影响。 盛唐诗人之追求风骨、兴象、自然的美,与此时士人的强烈入世思想,与他们对建立功业的热烈向往,与他们的充足自信心是分不开的,是他们这种情怀在美学理想上的反映。近百年的安定繁荣,国力强盛,培养了这一代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豪雄气概与建立功业的强烈愿望,几乎处处流露出来。王维早年的《老将行》,孟浩然的《田园作》,高适的《塞下曲》,以及李白的大量作品,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一大批诗人把边塞写得那样神奇壮伟,山河、功业、豪情,完全融为一体;向往、追求、理想,一切都带着明朗基调与乐观情绪。这就是盛唐风骨的思想基础,也就是盛唐风骨之表现出清刚壮大的特点,而不同于魏晋风骨悲怆慷慨的原因。正因为其时士人的这种精神风貌,所以他们无论写什么,都没有表现出缠绵悱恻、低沉靡的情调。可以说,没有这种昂扬的精神风貌,就不会有盛唐风骨,盛唐诗歌之所以为盛唐诗歌,也就难以想象了。 唐代社会衰败的到来,特别是安史乱起之后,政局的突然变化在士人中引起了不同的心理反响。像杜甫那样,同情生民疾苦,系念朝廷安危,一片忠心,一腔血泪,遂在创作中走向写实,于“世上疮痍”中成为“诗中圣哲”。文学思想之从盛唐的倾向理想主义转变为杜甫的倾向于写实,当然与战乱引起的杜甫复杂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有关。但不久,另一部分士人便表现出了另外的倾向,他们在突然到来的大战乱面前表现出了出世的心理状态。“时艰方用武,儒者任浮沉”,他们原先那种渴望立致卿相、建立不世功业的理想,被安史之乱和继之而来的藩镇割据、外族入侵、战乱连绵的政局一扫而光,他们感到生不逢时,在急剧动荡的生活面前,表现出一种不知所措的情绪。他们失去了自信心,沉湎于对开元、天宝盛世的回忆之中,而对现实生活采取了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这便是大历至贞元中这一段时间诗坛的背景。这时的诗人们的感情天地,比盛唐诗人们实在要狭小得多。他们已不再追求清刚壮大的气概,而是追求冷落寂寞的境界,追求冲淡与韵味。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造成诗歌思想的这种转变。而诗歌思想的这种变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标志着唐代诗歌繁荣第一个高峰的结束,转入一个过渡期,等待着第二次繁荣的到来。 待到贞元、元和年间,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它的智囊们,才仿佛从不知所措的心绪中惊觉起来,产生了一种渴望挽救唐王朝的衰落、渴望中兴的强烈愿望。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改革主张,永贞革新自不必说,韩愈的反佛老,裴度的平淮西,以至白居易在《策林》中提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