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842956

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第一单元《游击队歌》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5-05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2709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第一
  • cover
教学基本信息 省市 学校 课题 唱响《游击队歌》 学段、年级 九年级下 课程类型 音乐课程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教材 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 -出卷网- 人民音乐-出卷网- 出版日期: 2013 年7 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指导思想为音乐课程标准中“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为指导思想。 (二)理论依据 本课以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参与-体验-模仿”为理论依据。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人音版初中音乐课程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岁月回声中的学唱课程。本单元所选题材上都是表现革命前辈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优秀音乐作品。而本课《游击队歌》声动地表现了敌后游击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刻画了游击战士们顽强战斗、机智灵活的英雄形象,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战斗决心。歌曲节奏鲜明、曲调轻快、朗朗上口,适合中学生演唱。学生在学习本课后,能够了解抗日战争的过程和伟大意义,产生情感共鸣,树立爱国情感。 2、具体教学内容分析 (1)《游击队歌》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于1937年底在救亡演剧一队工作时,住在山西临汾,听取了首长关于游击战的作战报告后,一气呵成创作完成。作品深受欢迎,随后流传到全国各地。 (2)歌曲分为A、B两段,A段由主题动机发展而成的四个乐句构成平行乐段,采用弱起节奏形式及小军鼓号角式的明亮音调,巧妙的塑造了游击战士勇敢顽强、机智灵活、乐观豪迈的英雄形象。B段也分为四个乐句,其中前两句为新材料,节奏由A段的密集节奏型变为稳定节奏型,显得沉着、坚定。旋律先抑后扬,并在句尾向属关系离调,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展现了游击战士坚定、勇敢、豪迈、乐观的精神面貌。第二乐句再现了A段的乐句,整个歌曲结构呈再现单二部曲式。 (3)歌曲中节奏方面,有四种密集型节奏,这几种节奏的组合构成了歌曲的小军鼓号角式的风格。 a.弱起节奏 b. c. d. (4)歌曲旋律方面,全曲贯穿两个特色音程 一个为上四度,增加了歌曲的张力,体现了游击队员英勇向前的特点,另一个为级进二度音程,体现了游击队员隐蔽作战的特点。 (5)唱法方面,歌曲需要合理的呼吸、气息运用和支撑,学生需要掌握快节奏时的歌唱方法,发声需要弹跳、实、吐字清晰。 (二)教学情况分析 1. 我校初中每班24人,实行走班选课制,每学期必修一门艺术课程,其中三年艺术课的必修科目中要包含两门音乐课,所以到初三上学期,大多同学均已上过基础音乐和一门音乐方向课程,整体音乐素质良好。 2. 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听记由、、等节奏元素组成的较为简短的节奏组合,并且之前已经学过 三种节奏型。但学生对于上述三种节奏组合较为生疏,需要复习、加以巩固。在学唱游击队歌之前,已接触过“移动的dol”首调唱名法,识读乐谱相对较快,并且大部分同学都曾选修过我校的合唱课、合唱团或音乐剧课程,对如何运用气息、正确的发声有一定的了解和实践,但运用的较少,所以在歌曲的学唱过程中,还需强调和进一步规范。 3. 我校初三学生已经对于抗日战争历史过程有所了解,但是很少接触抗日歌曲,对游击队作战和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没有深入了解,也没有太深的情感共鸣,因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也是在本课文化理解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直观演示———教师进行示范性弹唱,课堂中采用的音频与视频,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 启发探究———教师启发学生聆听、感受、表现音乐,探究歌曲节奏与旋律的特点,以及如何有情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