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872570

13《荷塘月色》教案(表格式)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日期:2025-09-22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10062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荷塘月色,教案,格式,高教,中职,语文
  • cover
《荷塘月色》 教案 导入(2分钟) 知知人论世(5分钟)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18分钟):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27分钟) 五、品味语言(25分钟) 一、导入:大自然的美常常表现在那灵动的瞬间:一片嫩红,一滴秋雨,一声鸟鸣……无不具有动人心魄的美。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树叶间容纳宇宙,花瓣里别有洞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静谧幽美的荷塘,在溶溶的月色下,淡淡的月光中,薄薄的青雾里,看田田的荷叶,闻缕缕的荷香,听脉脉的流水,慢慢走,欣赏吧!(板书:荷塘月色 朱自清 )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播放百度百科)朱自清 (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1925年应聘到清华执教,长期担任文学系主任。 1948年病逝于北平。他正直、爱国,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散文名篇:《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2.写作背景:(又是1927年-雨巷)《荷塘月色》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写本文时,作者已经陷入了窘困的境地。六个儿女都指望着他过活,父子、婆媳之间的矛盾也时有发生,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他失去了方向感,恰似浮萍随波逐流。他扮演着很多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那么沉重,压得他心力交瘁,苦不堪言。与此同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又让他彷徨失措,迷惘不知所归。在矛盾中,他选择了逃避,研究起国学来。烦闷抑郁的窘迫现状却如影随形。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据此,我们对《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内涵,就有了一种豁然的理解了。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1.播放朗读视频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1:标注段落序号 任务2:圈出生字词 生字词: 多音字: 任务3:初步感受文意。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提问:文中哪一句话概括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课文5分钟,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1: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PPT图示:课本橙线 任务2: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PPT图示:课本紫线 3.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4.作品结构分析: 缘起: (不宁静)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去荷塘:(求宁静)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得宁静)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回归不宁静)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6.写作线索: 从外结构看,以行踪为线索,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以情感为线索,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 7.归纳总结: 五、品味语言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提问:全文首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用是什么? 明确:“文眼”从结构上看,这句话总领全文;从内容上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