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6928555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学案

日期:2025-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7次 大小:173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 cover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知识梳理 【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 【作品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小说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书中的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或故弄玄虚,欺世盗名;或倚仗权势,横暴不法;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格,而是为功名利禄所裹挟,丑态毕露。 【作品主题】作者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艺术特色】1.《儒林外史》不仅具有深邃的主旨,在小说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语),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2.小说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3.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如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征君等。这些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主要人物辨识】 人 物 相关故事 形象特征 周进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迂腐;在科举制度之下扭曲堕落;失去自我 范进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汤奉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贪婪;蛮横,不讲理;凭科举得意,作威作福 王冕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不慕功名利禄;能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封建权威;轻视礼教,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平等爱人 杜少卿 杜少卿平居豪举 严监生 严监生疾终正寝 吝啬、外柔内奸 拓展训练 1.班级开展《儒林外史》名著阅读成果交流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品人物形象,赏讽刺笔法 (1)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关人物的名字。 《儒林外史》中既有不慕功名富贵,成为全书的理想人物典型的① 王冕 ;也有迂腐愚昧、恪守礼教、支持女儿为死去的丈夫殉节的② 王玉辉(王秀才) 和因中举而疯的③ 范进 等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反面人物形象。 任务二:理故事情节,悟批判精神 (2)鲁迅这样评价《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儒林外史》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请你以“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为例,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本书的批判精神。 示例:严监生在弥留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芯,他方才咽了气。这些细节描写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了严监生吝啬到极致的性格特点,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揭示出当时人性泯灭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2.(2022河池中考改编)名著阅读。 翟买办飞奔下乡,到秦老家,邀A过来,一五一十,向他说了。A却笑着拒绝了。翟买办回复知县后,第二日时知县亲自乘轿子到A家。谁知A仍是别人不见。 以上文段选自 吴敬梓 (人名)的小说《 儒林外史 》第一回,A是 王冕 (人名),他最擅长画的是 荷花 (花名)。小说中还有一个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和A具有共同的志趣和品性: 淡泊名利,鄙视权贵功名、同情劳动人民 。 3.(2022新疆中考)不同的讽刺笔法,让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请结合具体语段说说《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