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935486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体裁分类训练论说类(含解析)

日期:2024-06-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1次 大小:2736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体裁
  • cover
文言文体裁分类训练--论说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疾,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贵人,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节选自苏轼《教战守策》,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B.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C.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D.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意为招引、招来;与“然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的“致”意思不同。 B.惟,意为只、只是;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的“惟”意思不同。 C.寒暑,指四季气候的冷暖变化,又指中医学上的病因“寒邪和暑邪”,文中取前义。 D.渐,意为征兆、苗头,做名词;与成语“防微杜渐”中“渐”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苏轼就称许先王重视战备、农闲时教练人民武事的做法,并批评后代君主轻信腐儒的错误认知。 B.苏轼拿开元、天宝年间国家安定而生乱的例子,正面论述了和平时代也需要备战以维护国家安定的必要性。 C.“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都道出弱国向强国献媚而致祸的因由。 D.苏轼认为纵使天下不会发生战争,也不能够只知安逸而不知危险,只图逸乐不行劳作练兵,否则必有大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2)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5.请简要解析苏轼如何用人之身体,阐述天下之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