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10119

人教版选修1第3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共19张PPT)

日期:2024-06-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13269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人教,PPT,19张,融合,促进,民族
  • cover
课件19张PPT。 观察下列图片,思考北魏政权在孝文帝改革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考古断定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生产方式农耕化鲜卑人乐俑 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的规定制度, 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强调和固定。艺术鉴定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社会制度封建化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生活方式汉族化北魏孝文帝出行图选修一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孝 文 帝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概念阐述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经济农耕化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概念解读古代的民族融合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1.农业:2.畜牧业:品种、饲养、繁殖、兽医经验等丰富⑴生产工具得到改进 ⑵耕作技术的提高 ⑶兴修水利 ⑷开垦荒地 ⑸经济作物的种植一、经济的复苏与繁荣3.手工业:⑴丝织业达魏晋以来最高水平 ⑵制瓷业获很大发展,青瓷出现4.商业:⑴洛阳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 ⑵重新铸造铜钱 ⑶对外贸易长足发展一、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大市小市四通市北魏都城洛阳材料: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太和五铢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北魏政府开明的商业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北魏商业和贸易繁荣;鲜卑族逐渐汉化。小组成员小乙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收集了所示的研究性学习材料,他这些材料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你能在材料中帮他找出依据吗?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你们小组的研究结论。改革促进北魏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生产发展: 畜牧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商业日趋活跃:1.表现:2.原因:①孝文帝政策的调整: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②农业生产力进步:农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兴修水利 ③民族融合的推动: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一、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南梁大臣陈庆之的感叹: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繁荣; 文化和制度的封建化程度。———《洛阳伽蓝记》卷二士族制度是萌生于东汉,形成于汉魏之际的政治制度。士族制度在洛阳的盛行说明北魏统治模式发生怎样变化? 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文化)2.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伦理道德)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政治制度)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例题: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政治制度A1.对鲜卑:2.对汉族:生活习惯封建化鲜卑优秀文化精华融入 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 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 吸收畜牧业生产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