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185308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26072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5课,两汉,科技,文化,教案,格式
  • cover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课型需要设置,可自行决定】 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模式。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和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掘其中的内在联系和价值。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搭建情境,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学习四块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与道教和佛教,这四块内容展现了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科技文化领域的新突破,这些成就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明。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半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巧,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析简单的材料,但认知水平有限,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学生通过预习可大致了解本课内容,但对造纸术发明改进的重大意义、华佗的五禽戏、《史记》的独特性等细节缺乏了解,上课时需采用多样化的材料加深学生认知,用图文材料丰富历史细节。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1.总体目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时期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2.掌握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理解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素养目标:时空观念)3.了解两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素养目标:家国情怀)4.知道《史记》的作者、记述内容等史实,分析其地位和价值。(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5.知道道教产生和佛教传入的基本史实。(素养目标:时空观念)6.认识两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教学难点道教和佛教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 纸韵千秋:传承千年的造纸术之美 西汉:造纸术的发明 东汉: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二. 医道宗师:张仲景与华佗的医学传世 东汉:医圣张仲景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东汉:华佗的功效药麻沸散和五禽戏三. 青史流传:永恒的历史巨著《史记》 西汉:司马迁创作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四. 灵性之旅:探索道教和佛教 西汉: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道教的兴起五. 千秋传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绽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讲述]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这单元的主题是什么?两汉科技和文化是在一片什么样的土壤中孕育而来的。 学生观看目录回答问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建构本单元的知识框架,提出疑问,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一. 纸韵千秋:传承千年的造纸术之美 [过渡]提问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写在什么上面?[设问]纸问世之前,古人是用什么作为书写的载体?[设问]这些载体有什么缺点?[讲述]这极大的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的文化的传播。这个问题是谁解决成功?我们通过考古挖掘和文献材料,找到了答案。发展历程“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但麻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并不普及。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扩大造纸原料(麻→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大大提高了纸的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