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231827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2 红烛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6次 大小:29517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同步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红烛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蜡炬(jù)   躯(qū)体  心惊胆颤(chàn) B.溃(kuì)脓 烧沸(fèi) 按捺(nà)不住 C.脂(zhǐ)肪 既(jì)已 熏陶 渐(jiān)染 D.消弭(mǐ) 慰藉(jiè) 一哄(hòng)而散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B.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C.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D.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谈到近日研发成功的一种新型抗电磁干扰材料,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便会情不自禁地津津乐道说个不停。 ②闻一多经常缺席教授会,基本不参加任何清华的活动,断朋绝友,皓首穷经,已经到了古人所谓“足不窥户”的地步。 ③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洋洋洒洒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 ④市场监管局在“春安行动”节日食品大排查中,帮助两家脏乱差的馒头店进行规范整治、改头换面,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⑤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 ⑥在与瑞典的对决中,因德尔波特罗和摩纳哥受伤,阿根廷人的排兵布阵顿显捉襟见肘,好在纳尔班迪安尚能披挂上阵。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4.关于“意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艾青),是主客观融合的产物,是诗人通过感觉的想象而创造的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能为读者所感知的具象。 B.创造意象时,要尽量少用陈述语、推导语,而尽量多用意象语,即具有具象感、新颖感的语言。 C.写作诗歌要尽量避免通用意象,多用独创意象或非独创意象。 D.大景与宏伟的意象搭配,小景与渺小的意象搭配;乐景与甜美的意象映衬,哀景与忧伤的意象映衬。 5.《红烛》第一节诗人写道:“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的颜色?”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B.此处“红烛”这一意象与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意思完全相同。 C.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D.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6.下列对《红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 B.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C.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二、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在上文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抒怀,触景生情,表现出词人作为革命家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并引出下文的三句是“   ,   ,   ?” (2)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的诗句是:“    ,   ,   ,    ,力的律吕呦!” (3)闻一多的《红烛》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