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253342

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58851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论语》十二章 学 习 目 标 1.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知人论世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现山东),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纥(hé)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孔子。生而首上圩(xū)顶,故因名曰丘云。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史记·孔子世家》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kànɡ)直,冠雄鸡,佩豭(jiā)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蓄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於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史记·孔子世家》 身份尴尬,面目不佳 高大威猛 善于以理服人 生活贫困,颠沛流离 知人论世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修订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等。后来,《乐》亡佚了,便成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知人论世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读经典,明要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饱:饱足 安:安逸,舒适 敏:敏捷,勤快 而:表并列 就:靠近 于:对于(在) 慎:小心,谨慎 焉:语气助词 正:修正 通“矣”,了 已: 示范分析 孔子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定,对做事敏捷迅速,说话谨慎小心,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解读: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示范分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示范分析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仁”与“礼、乐”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 乐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