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 《孟姜女哭长城》教学设计 课题名 《孟姜女哭长城》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能用婉转、流畅的歌声演唱江苏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艺术表现:通过学唱歌曲,划分歌曲的乐句,学习分析歌曲“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 创意实践:通过编创动作表现歌曲,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文化理解:通过学唱歌曲《孟姜女哭长城》,能够对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兴趣,并了解长城的历史以及传说。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表情地用婉转,流畅的歌声学唱江苏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教学难点 分析曲式结构,了解歌曲音乐中“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以及歌词的“四季体”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听听《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二、新课探究 1、《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 2、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怎样? 速度:中速。 情绪:哀怨。 3、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4、唱一唱歌曲的第一段。 5、 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 6、完整地演唱歌曲。 三、课堂小结 随着歌曲《孟姜女哭长城》的学唱,我们了解到秦始皇时期一对新婚夫妻生离死别的故事。 布置作业 课后熟唱歌曲《孟姜女哭长城》。 板书设计 《孟姜女哭长城》 教学反思(
课件网) 孟姜女哭长城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 docerID:327037375 审美感知:能用婉转、流畅的歌声演唱江苏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艺术表现:通过学唱歌曲,划分歌曲的乐句,学习分析歌曲“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 创意实践:通过编创动作表现歌曲,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文化理解:通过学唱歌曲《孟姜女哭长城》,能够对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兴趣,并了解长城的历史以及传说。 核心素养 新课导入 01 新课探究 02 课堂小结 03 课后作业 04 目 录 PART 01 新课导入 docerID:327037375 新课导入 听听《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PART 02 新课探究 《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 新课探究 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怎样? 速度:中速 情绪:哀怨 新课探究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新课探究 唱一唱歌曲的第一段。 新课探究 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 新课探究 完整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