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455017

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0次 大小:3468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6.2,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课文总结 一、文学、文化常识 1、姚鼐(yáo nài)(1732—1815),字姬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散文家。姚鼐继承同乡方苞、刘大槐、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槐并称“桐城派三祖”。他的文章从方苞、刘大槐、归有光,上溯于唐宋八大家,而与欧阳修、曾巩之文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情韵,偏于“阴柔”之美。著有《惜抱轩全集》38卷。 2、古代纪年、纪日方法 (1)纪年:“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采用年号纪年法:皇帝年号加具体时间用来纪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采用干支纪年法:用干支表示具体哪一年。 (2)纪日:“是月丁未”“戊申晦”采用干支纪日法;“七月既望”采用特殊名称纪日(“朔”每月初一,“望”每月十五,“既望”每月十六;“晦”月末) 3、阴与阳 山南水北曰“阳”,山北水南曰“阴”。“泰山之阳”是泰山的南面,“洛阳”在洛水背面。 二、文章内容和层次 1、内容简括:乾隆三十九年(1774)冬,姚鼐从北京返乡途中经过泰安,顺道前往泰山游览,随后写下《登泰山记》。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全文记述了作者携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2、文章层次 第1段介绍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描写对象一句一换,粗笔勾勒山、水、古长城、日观峰,富有层次感地描摹出泰山的概貌,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下文介绍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铺垫。 第2段写登泰山经过,突出泰山高峻,并描绘泰山夕照图。“十二月”“乘风雪”点明游览时令是在冬季,也为下文写登山艰难和泰山冬景作铺垫。“自”“历”“穿”“越”“至”几个动词写旅程路线,一气呵成,简练传神。之后写登山的时间、同行者和出发地点,并总括游程,全程“四十五里”,石级“七千有余”,以表现泰山山势高峻,旅程漫长,登山难险。从“三谷”引出登山路线,“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写攀登之艰难。最后重点描绘傍晚所见景象:“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 第3段描写观日出的情景。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衬以云天、东海、群峰,写出泰山日出的万千气象。写待日出,重在环境描写,写风雪击面、足下云漫,声势渐起。写日将出,重在表现东方天际的变化∶先是雪山微显,然后有“异色”云带,须臾间变成五彩云霞。为喷薄欲出的太阳蓄足了势。写日正出,仅有两句,却抓住“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独有景象,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写得气势磅礴。写日出后,着墨于日观亭以西诸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又以“若偻”的比喻写群峰拱绕日观峰的样子。 第4段介绍泰山的名胜古迹。先以日观亭为参照,介绍了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的方位,然后写所见刻石,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第5段介绍泰山冬季的景色。写了山石的挺拔峻峭,松树的奇特姿态,这几句有“三多三少”,语言简洁凝练。然后写冬季遍地冰雪,不闻瀑声鸟啼,数里无树,安静肃穆。结句“雪与人膝齐”,把作者雪中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漫的泰山融为一体,让人想象,回味悠长。 3、写作特点 (1)文章善于取舍,叙事简洁明快。全文不足五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从京城到泰安的旅途,仅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线,至于泰安”几句话就表现出来。再如写登山时,仅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两句就写出了登山之艰难。 (2)文章善用烘托方法写景,在对细节特征的刻画中侧面烘托对泰山的大印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