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468403

13《荷塘月色》课件(共52张PPT)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日期:2025-09-22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450445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模块,基础,语文,中职,高教,PPT
  • cover
(课件网) 荷塘月色 朱自清 题目介绍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者介绍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绿》《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为了勉励自己在学校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 第二部分(2—3)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第三部分(4—6)描写荷塘佳境,由近及远由平面及空间,各方位的展示荷塘美景。 第四部分( 7—10)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 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瓦解,新时局尚未到来。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为荷塘月色的图景。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作者如是说:“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退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安心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 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作者的行踪是如何的? 出家门 小径 荷塘 小径 回家门 理清思想感情的脉络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渴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