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备课 第 一 单元 单元(主题) 指导思想 设计多元化作业,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理论依据 杜威作业观注重思维过程,作业是具有黏性和反向思维的合作产物,它本身应体现开放性、创新性、探索性、体验性。作业设计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体现教育价值。作业评价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作业不是区分学生潜力的唯一尺度。 设计多元化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提高思维水平,提升核心素养的发展。 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2.3物质变化的特征 内容要求: 2.3①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学业要求: 能举例说明物质发生变化时有些产生了新物质,有些则没有。能寻找证据解释和判断物体发生变化时,其构成物质是否改变。能设计方案,探究身边物体的变化。认识到要基于证据得出结论,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时能调整自己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 内容分析 本单元第1课是《生锈与防锈》。铁生锈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物质变化。本课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探究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并通过对比实验说出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生活中防锈的方法。 第2课是《蜡烛的燃烧》。本课是对物质的变化做进一步的探索。蜡烛燃烧是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其中包括两类物质变化,一类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如蜡烛熔化,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如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通过硏究蜡烛燃烧的条件,可以说出氧气是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第3课是《颜色变化》。本课主要探究物质变化中的颜色变化。颜色变化是判断物质是否产生新物质的一个依据。在化学实验中,常常利用指示剂或观察物质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本课探究四种颜色变化:碘酒遇淀粉变蓝;苹果、马铃薯等切开后颜色发生变化;紫甘蓝汁遇酸或碱变色;白糖加热后变成黑色。通过这些物质的颜色变化,可以说出它们产生了新的物质。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科学课程的学习,对科学这一门课已经比较了解和熟悉,由于科学课上学习的内容非常贴近日常生活,所以大部分学生仍然对学习科学充满浓厚兴趣,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有些探究活动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学生对生锈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什么条件下生锈也有一定的生活常识,也知道铁和铁锈不是一种物质,但对铁和铁锈的性质不同有些困惑。同学们见过蜡烛燃烧,也知道蜡烛融化的现象,知道蜡烛燃烧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但对产生什么新物质不太知道。颜色的变化主要是遇酸遇碱的变化,大家在三年级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白糖加热、马铃薯和香蕉片变色都有生活常识。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一) 科学观念 说出铁生锈产生了新的物质; 认识生活中防锈技术的应用。 说出蜡烛燃烧时, 既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也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说出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说出紫甘蓝汁遇到酸性或碱性物质会改变颜色、白糖加热发生了颜色变化, 这些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二) 科学思维 基于实验,比较、分析铁生锈的条件。 基于观察,分析蜡烛燃烧的现象中,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基于观察,分析物质的颜色变化产生的原因。 (三) 探究实践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铁生锈的条件。 能够通过对比实验比较铁与铁锈的性质, 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 能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燃烧产生的物质。 能够利用颜色变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