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28099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2017秋)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3.12 《四季循环》课时教案(含练习)

日期:2025-05-10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577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下册,教案,课时,四季循环,3.12,科学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的运动 单元主题 本单元聚焦 “地球的运动”,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昼夜交替、四季循环等自然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动植物的影响,帮助学生建立起宏观的地球运动概念,理解地球运动与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和生命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及其与相关自然现象的关系。地球的运动导致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这些现象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学习内容: 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 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生理特征的影响。 学业要求: 能用模型、示意图等方式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的原因。 能举例说明昼夜和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并能基于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现象。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作为单元开篇,从学生熟知的昼夜交替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提出关于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然后通过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这一科学概念。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昼夜对植物的影响》:在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昼夜变化对植物的影响,如植物的花开花合、叶片的闭合张开等生理现象与昼夜变化的关系。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昼夜对动物的影响》:继续深入,研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和生理特征的影响,如夜行性动物和昼行性动物的活动规律差异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收集证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季循环》:教材引导学生从观察四季的不同现象出发,探究四季形成的原因,理解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通过制作模型、数据分析等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循环的原理。 本单元教材内容层层递进,从现象观察到原理探究,从地球运动本身到其对生物的影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逐步构建关于地球运动及其影响的科学知识体系。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五年级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对一些自然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等现象较为熟悉,但对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仅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认知。 认知水平:该年龄段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一些直观、具体的现象容易理解,但对于地球运动这种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例如,学生可能难以想象地球在宇宙中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状态,以及这种运动如何导致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学习特点:五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获取知识。他们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充满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分析问题不够全面等问题。 可能的学习困难和误解: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它们与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容易产生混淆。 在解释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时,可能会受到日常生活经验的局限,如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等错误观念。 对于昼夜和四季变化对动植物影响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难以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学生能认识到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建立起地球运动与自然现象之间的科学联系。 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生长、行为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科学思维: 通过对昼夜交替、四季变化成因的探究,培养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