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625324

11.1《过秦论》课件(共73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10986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1.1,过秦论,课件,73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提出问题(1):民不加多(对比) 分析问题(2~4):五十步笑百步(比喻) 解决问题(5~7): 王道之始———发展生产 王道之成———养民教民 为政态度———爱民如子(比喻) 寡人之于国也 排比 劝学 提出 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一: 学习的意义 分论点二: 学习的作用 分论点三: 学习的态度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完善自己 注重积累 贵在坚持 用心专一 弥补不足 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解题 过:名→动,指出……过错、过失。 过秦: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七绝·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 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 何用哀伤付一生。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 散文的主要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鹏鸟赋》最为著名。 创作背景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在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下篇)。《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历史回顾 战国时代各国改革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最彻底最有效) 秦国外交大获全胜 范雎[jū]:远交近攻策 张仪:连衡策 李斯、尉缭:反间计 战国形势图 合纵 连横 (连衡) ⑥ ① ② ③ ④ ⑤ 秦灭六国顺序 秦始皇于 公元前230年灭韩; 公元前228年,攻邯郸,6年后灭赵; 公元前225年,决河水灌大梁城,灭魏; 公元前223年,派王翦率军60万灭楚; 公元前222年,灭燕; 公元前221年,灭齐。 秦朝疆域 东→东海 西→陇西 南→南海 北→长城 前221年 定都咸阳 建立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帝王享受而横征暴敛;为了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