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668664

2.2种群的数量变化 练习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学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2(含答案)

日期:2025-09-23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6次 大小:123132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必修,选择性,2019,北师大,种群,生物学
  • cover
2.2种群的数量变化 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中,生物材料选择及装片制作步骤均合理的是(  ) 序号 实验内容 生物材料 装片制作步骤 ① 脂肪的鉴定 花生子叶 切片→染色→去浮色→盖盖玻片 ②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洋葱根尖 滴清水→加根尖→盖盖玻片→压片 ③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黑藻叶片 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④ 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变化 酵母菌 滴培养液于计数室→盖盖玻片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2.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形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形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2 之前就是“J”形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3.酵母菌是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材料。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一定体积的培养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得到的酵母菌数目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图2为观察到的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中方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指数期种群的增长率基本不变,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实验开始时接种酵母菌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到达K值所需的时间 C.在滴加培养液后应立即计数,以防止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D.利用图2的计数方法获得图1曲线,需要对酵母菌进行染色排除死亡个体 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的增长 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D.年龄组成若为增长型,则种群数量必将增加 5.关于如图曲线的意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此图表示草鱼数量呈“S”型增长的增长速率,则捕捞鱼之后的数量应不低于P点 B.若此图表示黑藻细胞在某种溶液中失水量的变化,则可观察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 C.若此图表示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则曲线中O点不应与 横轴相交 D.若此图表示生长素类似物的促进生长的作用,则PM段代表浓度较高时抑制生长 6.下图表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生物的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模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某地蝗虫的数量呈现Q曲线状态,则防治期应为K/2值时 B.在自然环境中种群的数量变动中,不会出现P增长模式 C.环境容纳量也称K值是指一定空间中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D.培养瓶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出现Q增长,达到K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 7.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于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生物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种群数量 B.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常使用抽样检测法,计数时需使用显微镜 C.在标志重捕过程中,若标记的个体部分死亡,则实际的种群数量应比统计的结果偏大 D.在标志重捕过程中,若标记个体没有混合均匀即进行重捕,则最终统计结果偏大或偏小 8.某生物小组利用同浓度某种杆菌的培养液饲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摄取杆菌的能力强于大草履虫)。实验设置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甲组:在培养瓶中加入500 mL培养液和25个大草履虫。 乙组:在培养瓶中加入500 mL培养液和50个大草履虫。 丙组:在培养瓶中加入250 mL培养液和25个大草履虫。 丁组:在培养瓶中加入500 mL培养液,并加入25个大草履虫和25个双小核草履虫。 戊组:在培养瓶中加入500 mL培养液和25个大草履虫,每24 h更换一次培养液。 A.从大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来看,乙组>甲组>丙组 B.丁组中两种草履虫存在竞争关系,竞争强度将持续增大 C.戊组中因不断更换培养液,则大草履虫将持续呈“J”型增长 D.持续观察甲组大草履虫数量变化,培养初期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