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733791

14.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7次 大小:335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4.1,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高中必修上语文 14.1故都的秋 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三小题。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北平秋色通过作者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眷恋、向往故都之秋的愿望。由于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 )。作者将苦涩的心境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去 故都之秋特有的神韵。他不写故都 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 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悲凉的主观色彩,昭示着作者 的情怀。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眷恋、向往故都之秋的愿望。 B.北平秋色通过作者的描绘,再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愿望。 C.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D.北平秋色通过作者的描绘,再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眷恋、向往故都之秋的真情。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夹杂着一些苦涩,流露出作者复杂而无奈的烦恼 B.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流露出作者复杂而无奈的烦恼,夹杂着一些苦涩 C.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夹杂着一些苦涩 D.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夹杂着一些苦涩,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领略 颓败 体验 落寞 B.领受 颓废 体悟 落寞 C.领略 颓废 体验 寂寞 D.领受 颓败 体悟 寂寞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学会_____,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_____,通过美俄两国的核裁军,可以洞见未来国际社会中政治观念的走向。 (3)在转作风过程中,不放过具体“小问题”,并能_____,从“小问题”出发解决普遍性问题,不断取得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 A.一叶知秋 见微知著 因小见大 B.见微知著 因小见大 一叶知秋 C.见微知著 一叶知秋 因小见大 D.因小见大 一叶知秋 见微知著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阅读课文《故都的秋》,回答问题。 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写到了“南国之秋”,其作用是什么? 答: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压缩下列语段,40 字左右。 到秋天,森林里又换了一番景色。落叶松和各种阔叶树的叶子变成深浅不同的黄色。有些树的叶子都变得火一样红。不落叶的树显得更苍翠了。秋风摆动树林,哗哗的声音好像海边的浪涛。各种山果子都熟了:榛子、野枣、山里红、山葡萄,说也说不完。松鼠忙起来了,它不停地把山果子搬进树洞里去。东北的森林,十月就飞雪了,松鼠不得不早做准备,好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 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文,并表达出郁达夫的感情。(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表露出作者的心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