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城》《月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屠城》、《月光》选自人音版9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4课时。是我国当代作曲家金湘为纪念南京大屠杀 60 周年而创作的一部交响大合唱。大合唱共分六个乐章:序歌(混声合唱)、屠城(混声合唱)、招魂(女中音独唱、混声八部合唱)、月光(童 声独唱、童声合唱)、涅槃(混声合唱)、终曲(混声合唱)。 《屠城》是交响大合唱《金陵祭》中的第二乐章。 歌曲结构为并列三部曲式。全曲用歌声描画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残暴的南京大屠杀之后的惨象,有力地控诉了侵华日军的种种惨无人道的暴行。 《月光》是金湘的交响大合唱《金陵祭》中的第四乐章,由童声独唱、童声合唱形式演唱, 是这部大合唱中对比性最鲜明的一个乐章。作曲家采用童声合唱队和一个童声独唱来展开乐思, 合唱声音极其和谐,像是一种“天国童声”。作品运用了 G 羽雅乐调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屠城》的曲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 通过欣赏歌曲《屠城》,感受不同的演唱形式所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 能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感受、体验、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中华民族英勇战斗的精神。 能够区别、比较两首歌曲的不同音乐表现方式。并结合所学音乐作品了解“交响大合唱”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并列三部去曲式进行基本了解,能够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感受、体验、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中华民族英勇战斗的精神。 难点:能够区别、比较两首歌曲的不同音乐表现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欣赏《南京大屠杀》的影视片断,共同回顾历史。 介绍作曲家———金湘 新授 1、作品介绍 2、揭示课题 讲解南京大屠杀 聆听歌曲《屠城》 ①朗诵歌词,知晓大屠杀场景。 ②聆听全曲,感受音乐的整体速度、力度、情绪是怎样的? ③整首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分段聆听 A乐段: ①这一段描绘的是什么情景?(坦克碾过了燕子矶,大炮轰开了中华门,日本鬼子来了..) ②这一段力度和情绪是怎样的?(较强、惊慌不安、忐忑、害怕......) B乐段: ①一段描绘的是什么情景?(鬼子开始屠杀无辜民众,“血染红了扬子江,火焰吞没了金陵古城。”) ②这一段力度和情绪是怎样的?(力度强,情绪悲凉、悲愤、悲痛。) C乐段: ①这一段力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力度:很强 情绪:惨烈、悲壮 场景: 展现了面对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情景,在滚滚的音符推动下从悲凉而至惨烈,从惊恐不安而至凄厉呼喊,“南京在挣扎,在呼救,在血中呻吟。) 小结:并列三部曲式:A+B+C 介绍《金陵祭》乐章 《金陵祭》随想 一、序歌(混声合唱) 二、屠城(混声合唱) 三、招魂(女中音独唱、混声八部合唱) 四、月光(童声独唱、童声合唱) 五、涅槃(混声合唱) 六、终典(混声合唱) 聆听《月光》 ①感受两首作品的不同相同与不同之处 ②介绍:交响大合唱的音乐特点 小结下课。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振奋民族精神,刻苦学习。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课件网) 回顾历史: 1937年12月13日, 那一天是侵华日军的铁蹄踏入南京, 那一天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30万生灵,有血有肉的同胞啊! 就这样凝固成一串名字,刻在了历史的墙上。 勿忘国殇,吾辈自强 你知道吗? 历史永远铭记1937年7月7日的那个晚上,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枪声唤醒了中华民族百年的沉睡。这一天投下长达八年的暗夜,遮覆了3500多万同胞的尸首;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人民全民抗战的序幕,中华民族自此欲火抗争直至赢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古老中国从此走向民族独立与自强。 一寸河山 一寸血 作者介绍: 金湘(1935— ),我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