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同步检测卷 (A卷·基础篇)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共8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瘦削(xiāo) 孱(càn)头 滥(lài)用 前瞻(zhān)后顾 B.阿谀(yú) 干瘪(biē) 自诩(xǔ) 残羹冷炙(zhì) C.冠冕(miǎn) 蹩(biě)脚 句读(dòu) 有的(dì)放矢 D.抽屉(ti) 脑髓(suǐ) 窒(zhì)息 贻(yí)笑大方 【答案】D 【解析】A瘦削(xuē)滥(làn)用B干瘪(biě)C蹩(bié)脚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精萃 散漫 回廊 莫明其妙 B.蟠龙 妨害 枯燥 祸国殃民 C.磕头 反驳 愚昧 装腔做势 D.名誊 气概 玄虚 实事求是 【答案】B 【解析】A精粹 莫名其妙 C装腔作势D名誉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近日,中国考古界传来个振聋发聩的消息,陕西西安白鹿原上的江村大墓,被确认为西汉文帝帝陵———霸陵。 B.现在的生活水平虽比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还是需要瞻前顾后,从细处打算;还是要节俭,不可铺张浪费。 C.面对日本、德国等老牌工业国家在高铁技术上的垄断,中国并没有选择望洋兴叹,而是另辟蹊径,完成了超越。 D.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详细地分析并严厉地批判了共产党内存在的文风问题,读来令人不赞一词。 【答案】A 【解析】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原句指考古界传来的消息让分振奋,应用“振奋人心”。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现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语境强调谨慎周全考虑,使用正确;望洋兴叹:要做一件事儿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语境指中国面对老牌工业国家的垄断并没有感到无可奈何,而是努力超越。使用正确;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语境指毛泽东同志的分析写的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符合原义,使用正确。 4.“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过来。”这一句话在编辑时遗漏了,请问放在下列哪一处最合适?( ▲ ) 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①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②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③最后消散无踪。④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分析语段可知,这是按照时间顺序在写景色,先是“薄雾轻笼的早晨”,再是“黄昏”;而题干句子有“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过来”,能够与“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衔接,写的是清晨薄雾消散后的情景,故放在④处合适。 5.同学们就如何读诗进行交流,发言中用到了很多修辞方法,下列对修辞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同学甲:读一首含义隽永的诗,难道不像在猜一个美丽的谜语吗 它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有一种独特的趣味。分析:运用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诗歌能带给人反复玩味的欣赏乐趣。 B.同学乙:读诗要读出什么呢 读出身上的伤痕,读出脚下的坎坷,读出眼里的泪水,读出心中的意愿……我们难道不是为了读出这些而读诗的吗 分析:运用设问、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艺术地呈现了诗歌带给读者的丰富感受。 C.同学丙:读诗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抒情特点。有的诗大气磅礴,感情奔放;有的诗一唱三叹,委婉含蓄;有的诗描摹细腻,寓情于景……分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用整齐的句式清晰地呈现了诗歌抒情的多种类型。 D.同学丁:读诗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如同探索诗歌秘境的拐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领悟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分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知人论世比作欣赏诗歌的“拐杖”,形象地表达了不知人论世,就无法欣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