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902748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1348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4课,背影,教学设计
  • cover
14 背影 一、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和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 3.研读重点文段,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难点: 重点:品味本文质朴典雅的语言。 难点:把握写人记事散文的基本特征,学会欣赏写人记事散文。 三、课前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一些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也许是父母一个深情的凝望,也许是爷爷奶奶一个和蔼的笑容,也许是老师在作业本上留下的一个个红勾……正是生命中无数美好的感动,让人间变得温馨动人。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仅仅记录的一个小小的背影,却感动了阅读它的无数人。 四、知识链接 1.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其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2.写作背景 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 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 3.散文 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 特点: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 五、积累词语 1.重点字 颓唐(tuí) 狼藉(jí) 交卸(xiè) 赋闲(fù) 簌簌( sù) 迂腐(yū) 琐屑(xiè) 踌躇(chóu chú) 蹒跚(pán shān) 举箸(zhù) 2.重点词语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踌躇:犹豫 颓唐:衰颓败落。.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目标学习一:品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 通读课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全文可分成几部分 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背影。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引出背影,背影成为贯串全文的叙事线索。第二部分(第2~6段):回忆往事,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三部分(第7段):结尾抒怀,照应背影。 3.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事,过程中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终生难忘。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4. 既然文章写的是人间至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为什么不以《父爱》为题? 作者以《背影》为题,非常明显地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就说“难忘父亲的背影”,显示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题目的悬念会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询父亲“背影”的含义,如果改成《父爱》,则会显得文意太过直白,没有深度,缺乏内涵。 目标导学二:研读重点事件,深刻理解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明确:文中共有四次写了背影,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在回忆中提到背影;第二次是父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