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944917

第12课 端午节第一课时“制作纸香包”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湘美版三年级下册

日期:2025-05-03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171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2课,端午节,第一,课时,制作纸香包,教学设计
  • cover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端午节》 第一课时“制作纸香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端午节》第一课时“制作纸香包”,该课学习领域为本册书的“综合·探索”部分,不仅要求学生探索美术学习领域,更是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在本课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美术学科的学习能力,更通过扩展数学学科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研究使学生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美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息息相关,通过与现实社会相联系,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通过教学活动了解端午节相关的知识,感知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美术课有极大的兴趣,对手工制作更是十分钟爱。这一学龄段的学生观察能力强、动手能力强,能较容易的接受新鲜事物,在手工制作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能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拓展思维,发现美术课堂的新鲜奇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相关习俗,知道爱国诗人屈原。让学生会制作纸香包。 2.过程与方法 了解香包的特点和用途,在制作香包的过程中培养专心、细致耐心的优良作风,提升和发展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知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提高动手能力,享受创造探索的乐趣。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会用纸质的材料制作纸香包。 教学难点:会制作纸香包,将平面的长方形纸条变为立体的六面体。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教师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有关习俗,和关于香包的基本知识,阐明本节课的学习理念,提升学生学。 2.讨论法 以生为主、以师为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香包的中心问题(组成、折、装饰)进行充分讨论获得知识并巩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按一定的要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知悉知识。 3.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得到感官体验认知。结合讲授法、讨论法一起使用。 4.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本节课知识,能够自己或同他人合作的方式制作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香包,掌握本节课的技能技巧。 教学情境: 1.利用祈福树、粽子、香包、雄黄酒坛、艾草等与端午节息息相关的传统习俗实物教具装饰教室,能够让三年级学生快速的沉浸环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2.在整理步骤和练习环节播放欢快的轻音乐,给课堂注入活力,形成清新、向上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良好的课堂体验感。 教具准备:希沃课件、香包作品、长纸条、艾草、挂穗、贴纸、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端午 (一)新课导入,认识节日习俗 教师挎着竹篮,让学生拿出竹篮内的物品,并说出物品的名称。(龙舟、雄黄酒、粽子、艾草、香包)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品和什么节日有关吗? 学生:端午节。 教师小结:没错,和这些物品息息相关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出示课件) (二)问题巩固,端午习俗 端午节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延续着过端午的传统习俗。大家知道端午节是在每年的什么时间吗?又是为了纪念谁呢?回忆刚刚出示的物品,说说端午节的习俗吧。(学生回答:每年的五月初五;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挂艾草、戴香包) 二、探究与合作 (一)认识香包,了解艾草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包。吃粽子饮雄黄,龙船下水喜洋洋。吃粽子戴香包,蚊虫不来身边闹。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感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做香包。(教师板书“做香包”) (二)展示实物,引导观察 香包有几个面?每一面是什么图形?除了香包主体外有哪些小配件? (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