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二节 第一部分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银边天竺葵 叶子边缘白色部分没有叶绿体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实验步骤 1.将银边天竺葵放在暗处1-2天 把植物放在暗处,叶片就不会进行光合作用,无法产生淀粉。 植物的呼吸作用会消耗大部分淀粉。 所以处理后叶片中几乎无淀粉。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实验步骤 2.选叶遮光。 验证只有在光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3.将银边天竺葵置于阳光下照射3-4小时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实验步骤 叶绿素对蓝色的鉴别有干扰。 4.去除叶绿素,隔水加热。 清水 酒精 Q1:为什么要去除叶绿素? Q2: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酒精的沸点低,加热极易挥发并燃烧,隔水加热可使酒精沸腾速度减慢,酒精蒸汽与水蒸气混合,降低酒精蒸汽的密度,避免酒精燃烧。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实验步骤 5.漂洗,并滴加碘液染色,观察现象。 碘液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未遮光部分变成蓝色。 现象: 植物光合作用可产生淀粉。 结论: 第二部分 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 1.将银边天竺葵放在暗处1-2天 2.按如图装置完成,移到光下2-3个小时 氢氧化钠溶液 水 甲 乙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水 甲 乙 2.选叶有什么要求? 大小相近,生长状况良好 3.为什么设置甲乙两组? 对照实验 1.为什么要进行暗处理? 消耗掉原有的淀粉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水 甲 乙 4.氢氧化钠溶液的用途?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5.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空气中有无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水 甲 乙 6.本实验如何验证结果? 通过产生的淀粉来验证 7.本实验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甲叶片颜色深 乙叶片颜色浅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水 甲 乙 8.甲乙两叶片颜色变化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乙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所以乙的瓶中空气中二氧化碳不足,使其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少。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水 甲 乙 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结论: 第三部分 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1880年,恩格尔曼 探究:植物当中什么结构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实验材料:水绵 1880年,恩格尔曼 水绵:由一列圆柱状细胞连成的不分枝的丝状体。每个细胞中有一至多条带状叶绿体,呈螺旋状 1880年,恩格尔曼 黑暗 无空气 均匀光照、无空气 O2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结论: 光合作用需要水? 圆圈内的叶片就没有水供应了 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水。 结论: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 将二氧化碳和水 转变成淀粉等有机物, 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 光 二氧化碳 水 氧气 淀粉 叶绿体 光 叶绿体 二氧化碳+水 淀粉 + 氧气 原料 产物 场所 条件 物质转化:简单的无机物变成复杂的有机物 能量转化:把太阳能变成有机物储存的能量 光合作用的意义 据统计: 1、地球表面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了4400亿吨有机物。 2、地球表面的绿色植物每年储存的能量约为7.11×1018KJ,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个三门峡水电站每年所发出的电力,相当于人类在 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食物营养上所需要的能量的100倍。 光合作用的意义 太阳能 能量转移 草食动物体 内有机物中 贮存的能量 能量 转移 肉食动物体 内有机物中 贮存的能量 能量转移 植物体内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 物质和能量供给植物自身发育,也供给人类和动物。 光合作用的意义 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 第四部分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合理密植 玉米 大蒜 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时,密度要适当,植株之间的距离要合理。 间作套种 核桃和蔬菜 马铃薯和玉米 根据不同作物高矮、播种和收获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