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060974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临江仙·夜登小阁》课件(共22张PPT)+教案+学案

日期:2024-12-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63216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九年级,课件,教案,PPT,22张,下册
    (课件网) 临江仙·夜登小阁 新知导入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 江上白发隐士,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四川泸州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通过历史现象咏叹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却无一不是转瞬即逝。下阕写词人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了词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全词基调慷慨悲壮,读来只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平添万千感慨在心头。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临江仙》,看它又抒发怎样的情呢? 临江仙·夜登小阁 陈与义 学习目标 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新知讲解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 简斋集》。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 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 长沟流月去无声:月亮无声无息映在流水上,并随流水悄悄地流逝,写出了环境的明净、幽美、清寂、静谧,隐喻时间如流水般逝去,既有“欢乐不知时日过”的感慨,又有年华盛事悄然而逝、一去不复返的象征意味。 “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 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动静结合,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