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061514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1次 大小:3998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青海省,摸底,解析,试题,语文,检测
  • cover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小说文体最初发表论断的是东汉桓谭。他在《新论》中指出,小说文体以琐碎、驳杂、虚妄为特征,它与“圣人文语”明道治国平天下功用不可同日而语。桓谭之后,对小说文体给予发论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小说“盖出于稗官”,为“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桓谭、班固的认识,代表了中国文人对小说的最初认知。他们普遍表达了对小说的不屑,班固更是将小说列入“子”的范畴,造成了与历史的隔绝。 对小说给予“史补”功能的界定,主要发生于唐代。唐时,史学高度发达,史籍重要性不仅得到官方认可,并获得积极支持。此时,顺应小说创作中长期对史家所遗、所弃之事拾取记载的现实,始有了对小说“史补功能”的明确界定。唐人对小说的认知,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突破。虽然也如以往认为小说“琐碎、妄诞、真虚莫测”,但却使小说与史传之间建立起明确的渊源联系,确立了小说与史传“卑”与“尊”的等级关系,把小说存在价值确定为可为正史编纂提供阙失资料、能弥补正史记载之不足、有助于人们博闻强见等。至此,小说始有了明确的“史补”目的。这一目的突出体现于小说创作与评论中对“史”的功能的攀附。“慕史”心态与唐后史学家对小说“史补”的功能论定两相结合,导致唐后小说创作与评论普遍流露出浓郁的自觉而为的“史补”目的。 对“史”之功能进行攀附,小说“史补”的这种价值指向对小说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中国古代小说来说,无论是原初形态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拾史之遗、取史之弃,还是唐以后小说创作的幻设为文,小说之所以流行,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传奇述异、令人赏心悦目的娱乐审美功能。但这一功能倘若没有基于“史补”观下“史”的功能的规引和限制,小说创作很可能滞于“牛鬼蛇神”之奇而难以自拔;审美娱乐而外,倘若没有存故实、播道义等“史”之功能的注入,小说的内涵会显得单一,小说存在的价值与品位不会获得提升。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史补”这一价值追求对小说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郭豫适在《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史》序言中指出:“封建史学家那种崇实斥虚的思想倾向,那种过于强调文学著述劝善惩恶、宣扬封建纲常的教化功能的观念和意识,对小说的创作却是一种束缚;史学家的‘实录’精神也被不正确地解释和运用到小说批评中去,要求小说创作也像史学著述那样严格地记录史实和事实,这些都不利于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发展其独立的个性,影响到小说的创造精神和艺术的想象及虚构。”对“史”之功能长期而执着的攀附,使得小说的审美娱乐功能长期处于被忽略、被轻视的地位。基于“史补”目的下的“实录”观念是对小说想象和虚构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否定。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小说本身个性的成熟与发展。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步伐缓慢而曲折,说到底,皆与小说的这种“史补”观具有紧密关联。 (摘编自何悦玲《中国古代小说“史补”观念生成的史学渊源与价值指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史家遗弃之事有拾遗功能,这一事实直到唐代小说高度发达时才被史学家所承认。 B.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慕史”心态与“史补”价值指向,对唐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古代小说要兼有传播道义和审美娱乐之双重功能,就必须合理重视小说的史补价值追求。 D.郭豫适认为,小说创作不可过于强调崇实斥虚,要重视艺术想象和虚构,这样才能独立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举桓谭和班固的例子,从特征和来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