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081091

第三单元11《百年孤独(节选)》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207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三,单元,百年孤独(节选),教学设计,高二,语文
  • cover
《百年孤独(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百年孤独》的故事梗概,感受作品的艺术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 结合节选部分的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 探讨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进而探索造成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因他的一部作品艺术独到,获得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个人也因此成为拉美小说界的“掌门人”。他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他的作品《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酝酿达十数年之久,1967年出版,在拉丁美洲乃至全球引起巨大的轰动,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社会历史图景的鸿篇巨制”。 一部小说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年孤独》的节选,去探究它的缘由。 (设计意图:介绍作家作品,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二、介绍作者,了解作品 1.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作家作品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百年孤独》《枯枝败叶》《恶时辰》《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等。 2.了解小说创作的背景。 从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百年孤独》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作者以哥伦比亚战争时期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作为模板,将其特点浓缩到马孔多之中。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都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3简介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形成于拉丁美洲的一种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描写现实、叙述故事时,总是插人许多离奇怪延的情节和各种超自然的现象,将现实与幻象、常人与鬼魂交织一体,使作品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味。在技巧方面,大量使用象征、比喻、借代、暗示、渲染等手法,常常使作品显得玄奥诡秘,变幻莫测,甚至隐晦艰涩,结构上多采取“戏中戏”手法,大故事中套小故事,具有多层次特点;有时也突破时间顺序,采用意识流手法,使情节颠倒、跳跃,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作品意义 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所有的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人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充斥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布恩迪亚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地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用一个毁灭的结尾来表达自己深深的愤懑。 4.了解故事梗概。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掌握与本课相关的文学常识。) 三、自读课文,熟悉情节 1.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节选部分的情节。 (1)正音 鹦(yīng)鹉(wǔ) 广袤(mào) 锤(chuí)炼 搁(gē)置 敞(chǎng)开 逾(yú越 魁(kuí)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