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082270

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2949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3-2024
  • cover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从诗意与生活两个看似矛盾实质交融的两个方面来赏析经典散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引导学生鉴赏并掌握该文中的秋之意象,来体味诗意语言的美,感受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为完成第七单元学习任务写景抒情做好准备。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散文,本单元所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在这样的美文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又能领会到深厚的人文内涵,感受中国传统的诗意美,和作者悲悯的人文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有系统学习过第一单元的现代诗和第三单元的古诗,对中国诗歌里独特的意象和相关的手法都有所了解。在正式学习这篇课文前,会提前布置预习的任务,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此处可以参考第123面的单元学习任务):1、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查找郁达夫的诗歌作品,在课堂上分享;2、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细加品位。 教学目标 通过鉴赏意象和语言来体味本文的诗意,并学习相关写景抒情的技巧。 感受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从写景中揣摩作者对自身,对社会的感悟。 以小见大,由《故都的秋》来推测中国近代文人的普世的政治孤独和悲悯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意中意象的分析和生活方面的细节描写,体味作者传统文人视角下的北京生活和审美情趣。 难点:感受作者情感的矛盾,揣摩作者悲悯的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郁达夫是一位小说家,散文家,但是有没有人知道他其实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歌颇有古韵,上节课有让大家回去查找,现在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 播放PPT,展示郁达夫的部分诗词,并邀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其中的写景部分。如: 《三月一日对酒兴歌》 未免有情难遣此,本来无物却沾埃。 杨枝马上驰成骋,桃叶横江去不回。 《秋兴》 须知国破家何在,岂有舟沉橹独浮。 旧事崖山殷鉴在,诸公努力救神州。 作者介绍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是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但他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1913年,还是青年的他就随长兄赴日留学,一直到1922年,他才回到祖国。十年异国生活使他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及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的熏陶,但也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忱。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山水游记和诗词。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被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去当翻译,期间他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始终坚持抗战。于是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因此,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为革命烈士的称号。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等最为著名。 文本分析 文本解析———诗意 1、导入: 【教师点拨】我们说,散文和诗歌其实是很像的,他们都喜欢写景,通过某些特定的景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来抒情。刚刚我们也一起欣赏了郁达夫先生的诗歌,想问一下诸位同学有什么感触? 【学生讨论】略 【教师点拨】是的,旧瓶装新酒。它有传统的意象,传统的格式韵律,但是内容关注的是当下的社会和人民,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也将从传统的诗意和当下生活两个方面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