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098707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联考试卷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9次 大小:968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年高,摸底,开学,语文,学期,三上
    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材料一: “乡愁”不是一种实体存在,也没有具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定,它是自古以来产生于任何离 家怀乡之人的心中的情感。但是,如果把这一概念限定于自现代社会诞生工业文明发展以来, 它就有了某种实在的含义。在这里,“乡愁”不只是一种超越于时空的情感存在,同时也是现 代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所谓的“乡愁”是在现代性发展观照下的“乡愁”,只有在现代 性的视野下,才能考察它所代表的时间维度和心灵指向的深层原因, “乡愁”才有作为方法论 的可能性。 把“乡愁”作为方法,意味着以此出发,把自己置身于民族生活之流中,去感受民族生活 的种种。鲁迅以一种充满“乡愁”的情感来写《祝福》,他对祥林嫂并不是简单的“否定”或 “怜悯”,而是意识到“祝福”背后深刻的文化属性及这一属性对个体生命的巨大影响。鲁迅 一代知识分子的“乡愁”中包含着启蒙的现代性的目光,它也是民族自我发现之前提。在这一 现代性视野下的"乡愁"中,他不只发现了“村庄”“乡土”“国民性”与"民族文化结构”, 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人”的生活之源和精神之规约。但是,鲁迅一代所处的语境是西方现 代性观念进入封建帝制的中国之初, “现代性”以绝对的积极因素存在于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政 治经济空间中,在这其中, “乡愁”常常是作为“现代性”对立面出现的,是被批判的对象。 一个世纪以后,除去其中自然的“怀乡”因素,“乡愁”几乎被固定为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反现代性潮流的情绪。但是,以今天的社会现实和文明发展方向来看,我们却恰恰需要重新反 思这一保守主义倾向和反现代性情绪。因为“现代性”已经成为布满中国生活各个缝隙的事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它以激进的和强势的推进力瓦解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它的“消极”因素开始慢慢呈现出来, “保守主义”和“反现代性情绪”将会起到 一个反向的阻碍作用 。 在这一 情形下,重返“乡愁”,是重新思考"乡”在中国生活中的独特意义。 “乡”既是 实际的乡村、大地、山川、河流、树林、花草,也指中国独特的文化意义上的“乡”,乡土生 活、农业文明、乡土文化等等。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一 “乡”内部有怎样的生活样态,这些样 态哪些应该属于“需永恒不变的一半”,哪些则是属于“需变化改造的一半”。而在当代的中 国, “乡”似乎逐渐只剩下政治经济学层面的乡村,而自然、风俗、人情、伦理和“家”的层 面的乡村正在丧失。 重回“乡愁”,要以"同情之心"回到民族生活的内部。因为“乡愁”与人最基本的情感、 道德与生命感受相联系,它是观察世界的起点和终点,尤其是,它也应该是当代社会各个制度层面发展的起点与终点。只有充满“同情之心”,才能够正确处理“乡”和"乡村”的问题。 重回“乡愁”,还包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文明那种天人合一 的生活方式和思 维形式逐渐为工业文明的科学思维所代替,每一个人生活在一种类似于唯物的清明和新的混沌 之中,晨昏日落,风雨雷电,山川河流,都只被看作为可征服的事物而轻蔑处之。人与自然的 关系在不断疏离,而四时、农业、耕种、农业文明越来越成为要被遗忘的或注定要消失的事物。 当以“乡愁”的视野来审视这些变化时,就会发现人越来越远离诗性思维,丧失了与自身存在之地间的感知能力。 ——— (摘编自梁鸿《作为方法的乡愁》) 材料二: 近现代以来涌现的各种对传统文化的辩护、维护思潮,产生于东西方文化的危机意识。文 化乡愁更多地体现为文化意义上的保守主义,但这里的文化保守主义应该去掉更多价值判断上 的贬义色彩,因为持批判保守主义文化立场的人,习惯于将西方文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