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160354

鲁教版(五四学制)数学七年级上册3.1探索勾股定理说课教学设计

日期:2024-12-23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204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版,五四,学制,数学,七年级,上册
  • cover
《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索勾股定理”一节是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勾股定理”中的第一节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它也为本章后面几节课的学习和探索作铺垫。所以,虽然本节内容所占章节不多,但在整章中却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2、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其运用。 难点:由特殊到一般,经过“探索—猜想—归纳—总结”得到勾股定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数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说出勾股定理的内容并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情操和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并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在教学手段上,我借助了计算机多媒体这一手段来辅助教学。课前,我利用 “Z+Z” 超级画板制作了精巧、灵活的课件,并在课堂上适时地播放,化静为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直观完美地体现。在学法上,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 四、教学程序 接下来我重点要阐述的是: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根据新课程理念,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六个环节: 1、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米处断裂,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米处。问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边演示,边读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学生会感到困难,从而教师指出,学习了今天这一节课后,就有办法解决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走进本节课的学习。进入教学的第二环节——— 2、观察思考 合作交流: 如图,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向外做正方形,完成填空。在这里,我让学生结合课本图形,独立完成。这样做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对于正方形Ⅰ、Ⅱ的面积,学生容易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但对于求正方形Ⅲ的面积,有的学生会感到困难,这时我在巡视的过程中,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启发点拨。有的同学会想到:两个小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完整的小方格(用鼠标指点着),这样就发现:正方形Ⅲ共包含18个小方格。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将正方形Ⅲ分割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显示分割线),每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就可拼成一个正方形(演示),这样便可以很直观地发现:正方形Ⅲ共包含18个小方格;也有的学生是通过计算这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得到结果。无论哪种方法,都反映了同学们智慧的火花,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在运用“图形分割”、“转化”数学思想,这对培养学生今后的思维习惯,学习方法很有好处。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所得到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到,并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如果不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情况又会怎样呢?我借助超级画板又把直角三角形拖动到这种情况(即我们所熟悉的“勾三、股四、弦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